文|北京 蔡之兵
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指出:“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体现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9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成功破解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实现一个又一个发展目标的有效法宝。

现实逻辑:
中长期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中长期规划长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发展理念、凝聚全社会发展共识、精准破解发展难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长期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发展理念的重要工具。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著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针对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著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国中长期规划的根本指导。在规划实践上,我国“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谋篇布局,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中长期规划是广泛凝聚全社会发展共识的重要工具。与短期规划不同,中长期规划是著眼长远的系统战略,它瞄准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目标,也必然代表整体国民的共同利益诉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规模庞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所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相同,其面对的发展约束和发展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何统筹兼顾不同类型群体的发展利益,是编制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挑战之一。从过去我国中长期规划编制的实践看,最大程度、最大范围、最大努力地征求全社会各群体的意见,是确保中长期规划能够凝聚最广泛发展共识、确保中长期规划能够形成最大合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中长期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支撑。
第三,中长期规划是有效破解各类发展难题的重要工具。“坚持问题导向”,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和实践要求,更是发挥中长期规划重要作用的根本前提。在发展实践中,能不能持续破解发展难题,是决定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条件。从中长期规划的编制思路看,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对制约我国发展目标的各类难题进行针对性部署,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精准攻坚一个个难题,是确保各领域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实现的前提。
理论逻辑:
支撑治国理政的中长期规划运行机制
发挥中长期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还需要科学理论和体制机制作为支撑。
第一,发展环境的动态性需要发挥中长期规划的引领作用。发展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作出抉择的连续过程,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发展战略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会给这种抉择的正确性带来巨大的挑战:在上一阶段被证明是有效的发展举措和思路,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可能不再适用;在上一阶段不宜被采用的举措与思路,在新的发展阶段可能就具备了应用条件。可见,能否针对发展环境变化及时制定精准化和科学化的战略部署,是决定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之一。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加速演进,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对我国发展战略产生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方面及时作出针对性举措,有效应对各类外部力量的冲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发展目标的长期性需要发挥中长期规划的引领作用。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经济社会的发展包含多个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类型的发展挑战,能否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这些新的发展挑战,直接决定我国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过去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有通过不断地破除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够确保发展目标取得更加明显的进展,这就必然要求中长期规划能持之以恒地盯住长期发展目标。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从市场机制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逐渐增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再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目标的提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40多年的历程,这正是我国中长期规划的宏观经济篇章始终以此为核心任务而作出的系统部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撑。
第三,发展过程的复杂性需要发挥中长期规划的引领作用。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我国的发展过程面临极为复杂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关于中长期规划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另一方面,由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这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政策逻辑:
新时期强化中长期规划作用的实践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我国即将进入“十五五”规划时期,这也是我国实现2035年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从中长期规划发挥作用的要求看,强化中长期规划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约束性是应有之义。
第一,要强化中长期规划的连续性。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在完成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中持续推进,这对中长期规划的连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中长期规划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宝贵经验,彰显了一棒接著一棒跑、一茬接著一茬干的“长期主义”。为此,中长期规划一方面应立足一个时期内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精准破解当期发展难题,有效完成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需要在主题主线、思路布局、政策举措、指标项目等方面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接力落实长远目标,形成规划之间的最大合力。
第二,要强化中长期规划的系统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长期规划的编制需高度重视和科学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这是确保中长期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比如: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在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好兼顾效率和公平;正确处理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等等。在各种重大关系中,我们党特别注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总结提炼、辩证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扎实高效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第三,要强化中长期规划的约束性。“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是发挥我国中长期规划作用的必然要求。为此,从确保中长期规划的实施效果出发,我们应不断加强对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全方位落实各个中长期规划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特别是围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具体措施和指标。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部门的中长期规划应与国家中长期规划深度结合,在确保在吃透国家中长期规划精神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能搞层层加码。要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防止任务落空,坚决克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是一套、做起来是另一套”等错误现象。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