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我国拥有4亿公顷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1.7%。然而,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1995年,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公社站在内蒙古草原上,目之所及是裸露的沙地与稀疏的植被。曾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已成记忆,每年因风蚀损失的土壤高达1.2亿吨。三十年过去了,在刘公社的坚守下,一种名为羊草(拉丁学名Leymus chennensis)的古老植物重焕生机,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重回北方草原。这片“绿色黄金”将成为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新希望。
羊草是欧亚草原东部的建群种,具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生态价值:地下横走根茎和须根可形成密集的根网,持续固土能力是普通牧草的3-5倍。二是饲用价值:粗蛋白含量达12%-16%,适口性优于其他禾本科牧草,牛、马、羊、鹅、兔均喜食。三是抗逆性:耐寒、耐旱、耐盐碱、耐刈割、耐放牧。然而,作为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优势种的羊草缺面临“三低”难题:结实率低、发芽率低、抽穗率低,加之育种周期长,严重制约了草原修复和草牧业发展。
羊草的自交不亲和性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导致其自然结实率低,亩产种子仅有3-5公斤,而且发芽率不足16%。刘公社团队创新提出"杂交-群体-早发选择"育种法,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技术,从几千份杂交组合中筛选出高产品系。2014年,中科1号羊草通过国家审定,种子产量突破30公斤/亩,发芽率突破75%,终结了当时我国20年无国审羊草品种的历史。

李振声院士(中)在内蒙古草原检查指导刘公社的专案

草研发基地刘公社与助手齐冬梅在工作
羊草的生态功能在多个示范点得到验证:在科尔沁沙地,种植3年的羊草草地使风速降低63%,输沙量减少92%,是羊草能够实现防风固沙的生动见证;在黄土高原试验区,地表径流减少40%,土壤侵蚀量降低70%。羊草就像守护大地的“工匠”,将破碎的生态系统重新建立起来。

缺人、缺经费、成果产出慢,绩效工资少,职称提得慢,羊草种质资源还要继续搞吗?有多少个夜晚,刘公社辗转难眠。刘公社笑称自己像“野草一样耐逆”。他曾在大雪天遭遇车祸,在洪水中抢救试验田,却始终未改初心:“草原是地球的皮肤,修复它功在千秋”。如今,刘公社团队已育成中科1号至10号系列品种,推广至内蒙古、新疆、陕西等三北生态工程重点地区,不仅解决了草原家畜饲养问题,同时修复草原,筑起我国北方生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