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传坚 郭洁
广东省中医院补土学术流派工作室
《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本应是生机盎然的时节,然岭南地区暑气尤盛,湿热交蒸,常令人头昏脑涨、倦怠难安。人们常说夏季要「消暑」,「暑」乃是中医「六淫」(六种主要外来邪气)之一,也被称为「暑邪」。夏季感受暑邪而产生的种种身体不适乃至疾病,被统称为「暑热病」。
暑热为阳邪,其性升散,除了导致阳热过亢之外,还容易耗伤气阴,导致阴阳失衡。夏季光照增强,气温攀升,人体亦受到大自然的影响,阳热偏于亢盛而阴分相对不足。再加上炎热天气之下,汗液大量外泄,耗气伤津,容易形成阳亢阴亏或是气阴不足的局面。
此外,夏季多雨多雾,雨湿容易和暑邪相合,导致湿热困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湿气重」。故消暑之中,平阳热、生阴津、利水湿都是重要的法则,方能达到「阴平阳秘」。
传统的消暑茶饮:清补相宜,因体质择方
在没有现代消暑条件如空调、风扇等设备的古代,人们以本草为媒,发明了一系列经典的传统茶饮。这些茶饮不仅可发挥补充水分的作用,其中蕴含的效力更能帮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是名副其实的「消暑」良品。
从「消暑」的原理而言,这些茶饮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以清热为主,例如街边小店售卖的广式「下火」凉茶,以及家家户户都会熬的绿豆汤等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消除体内过分亢盛的阳热,因此会用上寒性较强的食材或是药材,例如夏枯草、金银花、野菊花。这类茶饮比较适合体质壮实、消化功能很好,但因暑天阳热影响出现口乾口苦、大便乾燥难解的人。
第二类以滋阴生津类为主,例如酸甘可口又解渴的乌梅汤,还有江南地区也常喝的冬瓜茶等。这类茶饮的寒性相对偏弱,以收敛和补充人体的气阴为主,以减轻炎热出汗所带来的损耗;所使用的食材或药材也多偏滋阴生津,部分甚至有一定益气养阴的效果。滋阴的如玉竹、麦冬、熟地,如果想要兼有清热效果,便可用上冬瓜、白茅根等。而兼有益气效果的则有沙参、西洋参等,或如酸敛的乌梅也可敛气生津。这类茶饮适合体质偏虚弱、容易疲乏、夏季胃口不佳的人。
在以上这两类茶饮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化湿的材料,诸如茯苓、薏米之类。其实很多传统茶饮在配方中都会兼顾「化湿」,例如凉茶常加入茵陈、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利湿的药草,而乌梅汤则会加入陈皮、山楂等食材,它们具有消食开胃的功效,有助于促进脾胃运化湿邪。

夏季护脾是核心
夏季人体阳气大部分浮散于体表,内部脾胃的气血反而不足,不仅使得胃口变差,也更容易发生胃肠问题。因此,夏季养生中护脾胃也是重点。以下有三个「护脾」小技巧:
一、量力而「食」:胃口不佳时,不要勉强自己吃到「十分饱」。需知此时脾胃运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本来就不足,过食饱食反而容易导致食积。老人小孩更要注意这一问题,宁可少食多餐,也要避免一顿「撑到饱」。
二、淡食为主:在夏季应该以味道清淡又好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过于燥热、过于辛辣等。「肥甘厚腻」的食物会增加脾胃的负担,也易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偶尔食之不碍事,餐餐如此就恐有碍。
三、尽量「尝鲜」:岭南地区湿度高,夏季闷热容易导致食物腐败变质,以致腐浊之物困阻脾胃。因此一定要注意食品的新鲜度,多吃时令产物。「应季而食」也是中医养生所宣导的原则之一,如莲藕、莲子、青瓜、芡实等都是夏天的当季食品,多吃有益于养护脾胃。
夏季养生误区
除了利用传统茶饮以保健,夏季养生还要注意以下误区:
一、过度贪凉:空调过冷或长时间呆在有空调的室内,会导致人体阳气「受困」,寒湿内生。夏天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变化,适当「热」一点,多开展户外运动及接受阳光照射,方符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养生宗旨。
二、频繁熬夜。夏季昼长夜短,不少人会习惯性晚睡,而长期熬夜会消耗人体的阴分,导致阴血不足,进一步加重人体的阴阳失衡。因此入睡应该及时,睡眠不足时中午可适当小憩,以恢复体力。
三、过食冰饮:高温之下,人们贪一时凉快,常喜欢喝冰冻饮料或是吃雪糕冰棍,但大量食用这类食物会导致脾胃受伤。即使是传统的「凉茶」,也讲究饮用适度,如果是平素脾胃偏弱,本就容易腹泻腹痛者更要谨慎。
从《伤寒论》的「白虎汤」清暑泻热,到民间的乌梅饮酸甘化阴,古人以本草调和阴阳的智慧,至今仍是消暑养生的圭臬。盛夏时节,不妨暂离空调冷饮,煮一壶传统茶汤——或清凉降火,或滋阴生津,或利湿清热,同时勿忘养胃护脾。如此,方能在炎炎夏日中,寻得一份阴阳平衡的清凉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