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雪仪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展覧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广东省文联、紫荆文化集团联合主办,展出超过160件广东美术百年作品展,通过艺术的媒介,呈现粤港文化同源,为未来大湾区文艺共同努力,展开新一页、新的篇章!
当回到400多年前,利玛窦带来的欧洲绘画,埋下了东西方艺术结合的种子,到了1887年,广东的李铁夫赴美国学习油画。之后,赴欧美和日本习画的广东画家渐多。如冯龬百、关良、林风眠等,著名者达五、六十人。他们大部分除了活跃于广州及港澳外,也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从事创作和教学,对中国油画和现代艺术发展有显著贡献。

例如李铁夫《盘中鱼》,采用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光影处理,鱼身的鳞片、水渍、盘子的反光均刻画细腻,体现对物体真实质感的追求。笔触轻重有致、色彩层次丰富,也融入东方意蕴,如背景大面积单色处理,近似中国画的留白,而非西方静物的繁复堆砌。
在关良的《京剧人物》中,学习马蒂斯、毕加索的变形手法,注入中国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并且重在“神韵”而非“似与不似”,作品直接绘画出京剧的表演感觉,以现代主义的自由笔触,激活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体现其创新性!
此外,20世纪初,以革新传统中国画为宗旨,融合中西艺术技法,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形成独具特色风格的“岭南画派”,其创始的代表画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
当欣赏高剑父的《饮马渡关图》作品时,感受画家突破传统山水画“摹古”程式化的陈陈相因,题材及表现方式都展现新时代的精神。如采用西洋焦点透视,把重点放在关口与马匹上,不同于传统山水“三远法”的散点透视,并在渲染技法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笔墨韵味,又吸收了西方光影、透视和色彩表现方法,通过墨色浓淡变化表现光影的朦胧效果,呈现物象的立体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此外,深受岭南画派革新思想影响的赵少昂,他的《荷花》充分展现了岭南画派“融汇中西、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他笔下的荷花既有传统文人画的笔墨韵味,又融入西画的光影与色彩技巧,且用色鲜艳大胆,且背景留白,突出主体,营造“空灵”意境,另外,蜻蜓翅膀的透明感,均以细笔精微刻画。整体上形成清新灵动、雅俗共赏的风格。
其实,赵少昂是其二战之后,来自神卅大地的“南来文人”及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充满了使命感,在香港推动了岭南画派,传承中国文化艺术作出贡献,把拥有多元文化汇合的香港擦出独特的火花!甚至配合当时经济、政治及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造就出七、八十年代独特的香港传奇!
至今,岭南画派影响当代画家,如李劲堃的《千年结》,融合了历史哲思与东方美学,展现了岭南画派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另外,林蓝的《岭南风情》,她的创作既对岭南自然风物的细腻刻画,也对广府人文精神的诗意表达!
笔者以导赏员身份带领观众欣赏今次的展品,特别当欣赏到一系列的木刻版画,呈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如1936年黄新波的版画《鲁迅遗容》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这幅作品奠定了中国现代版画“以刀代笔、以黑白色调喻示时代”的创作方向,成为抗战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美术的先声。作品不但继承了鲁迅提倡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传统,更通过版画的复制性,并悼念鲁迅“立人”、“救国必先救精神”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今次的展期到6月2日,期待更多的市民大众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3B展览厅欣赏展品,为未来发展大湾区的“其命惟新”,在传统中求变,在变革中延续的核心精神!
(作者系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教育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