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文华
行政长官李家超五月二十日在“建设世界一流资本市场论坛”致辞表示:特区政府全力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创科产业发展,将优秀的研发成果转化落地。这个提法十分令人鼓舞。笔者认为,成事的钥匙在人才,尤其是科学家对新一代的“传、帮、带”。
可喜的是,笔者看到,香港科学家在从事研究之余,总不忘育人。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去年荣获30年长期服务奖时表示:“每当看到学生毕业后学有所成,将学到的传承至下一代,都令我非常开心。做科研需要非常严谨及坚毅,这样才可以培育到好的科学家,我很希望将这个精神传承下去。”叶校长带领她的国际研究团队开发出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利用遗传资讯,可在患者出现病征前预测罹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她指出:“这套模型将革新阿兹海默症及其他常见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干预、治疗和临床研究。”这项成果对老人福祉贡献甚大。
中大信息工程学系教授汤晓鸥教授一生致力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研究。他在2001 年7月建立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MMLab)。2014年,汤教授、王教授、林教授等多媒体实验室的教授,成立独角兽初创企业商汤科技。2016年,多媒体实验室跻身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
汤教授在埋头研究和推动人工智能(AI)发展的同时,不遗余力培养年轻一代。他一直努力不懈推动原创科研的理念,使之传承下去。他悉心栽培学生,25年间共培养超过100名学生。多媒体实验室(MMLab),被誉为“计算机视觉界的黄埔军校”,桃李满门。他的门生包括在人脸识别取得突破的王晓刚,以及2009年与汤教授一同夺得顶尖国际会议IEEE电脑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CVPR)“最佳论文奖”,推动视觉算法开源体系的林达华
百年之计,在于育人。笔者期待,有更多学者像叶校长、汤教授那样善于育人,本地科学家便人才辈出,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便指日可待。
(作者系香港理大工商管理博士、香港银行学会考试审核委员会委员、香港董事学会培训委员会委员、香港学术及职业评审局专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