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穆家骏
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日前在澳门与工商界人士座谈时,再次强调工商界要传承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光荣传统,以“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一论述不仅为港澳企业指明方向,更在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赋予了新时代企业家以家国情怀应对国际挑战的深刻启示。
香港工商界素有爱国爱港的深厚根基。新中国成立初期,霍英东冒着港英政府武力“缉私”的风险将物资运往内地支援抗美援朝;庄世平生前将毕生所得的2000亿资产捐作祖国发展之用,被尊为“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者”。后来,“四叔”李兆基以“饮水思源”为信念,通过“培华教育基金会”培养内地人才,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成为爱国爱港企业家的典范。这些先辈的事迹印证了夏主任所言:“资本无国界,商人有祖国。”企业的根脉始终深植于国家的土壤,唯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破浪前行。
当前,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比如有国家对华强加关税,无理打压中国企业,甚至试图通过金融、“颜色革命”等手段干扰香港市场稳定。面对霸权行径,夏主任明确指出,企业家要挺起脊梁,不当“软骨头”主动“下跪”求饶,而要以“硬骨头”的精神奋起抗争。
此前,特区政府商经局局长丘应桦在回应关税战时强调,香港将“拼船出海”,与内地企业携手拓展国际市场,以集体力量抵御外部冲击。这一行动正是对“硬骨头”精神的生动诠释:通过规则明确的法治框架和国际合作来维护国家安全,同时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再如,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近日成立出海服务中心,联合国家三大创新中心,助力科创企业通过智能制造、绿色转型等升级技术。这同样是用好本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优势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应战”。
回望历史,香港工商界的爱国传统从未褪色。立足现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企业家更须以“硬骨头”的勇气守护国家利益,以“商之大者”的格局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唯有与祖国同心同向,方能在风雨洗礼中成就更大辉煌!
(作者系全国青联委员、湾仔区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