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晓辉
香港特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在接受外媒访问时表示,首季访港旅客人次表现理想,有超过1200万人次访港,不论短途及长途旅客都有双位数增长,指当局未来会继续邀请更多大型活动到香港。同时,她又强调当局欢迎所有类型的游客包括“一日游”游客,强调各类游客为香港创造“人气”,令城市充满活力。
罗淑佩这位旅游主事官员就当前旅游业发展态势的阐述,客观反映了特区政府推动旅游复苏的积极作为,也突出了香港“内联外通”的优势──既有广大内地旅客作后盾,也有力持续吸引海外旅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需清醒认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挑战,以更具前瞻性的务实策略巩固香港国际旅游枢纽地位:服务品质提升应成为持续发力的核心方向。
启德体育园等硬件设施的落成为承接大型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但软件服务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游客体验质量。当前旅客消费模式呈现“体验优先”特征,3.2晚的平均停留时长折射出深度游需求尚未充分释放。建议建立全行业服务标准监测机制,针对餐饮、零售、交通等重点领域推行多语种服务认证体系,加强从业人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同时完善旅游投诉快速响应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服务短板,形成“监测-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
旅游热点追踪需建立动态研判机制。长洲太平清醮特色纪念品受青睐的案例表明,文化IP的深度开发具有巨大潜力。建议构建文旅融合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社交媒体热点话题、网络搜索趋势及游客行为轨迹,提前预判新兴旅游需求。在这方面,可借鉴新加坡等地的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文化保育项目商业化转化,鼓励业界开发“非遗体验”“港味美食”等主题线路,通过限量版文创产品、沉浸式演出等创新形态延长消费链条。
香港旅游业复苏既是经济重启的契机,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内联外通”的优势放在旅游业也是同样管用,唯有将短期人流红利转化为长期口碑资产,通过服务升级、产品创新、机制完善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方能在区域竞争中持续保持独特优势。政府、业界与市民需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合力,让“人气”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环保从业员总会主席,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