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磨一剑,不负好青春。距离高考还有30天,岭南大学(香港)将举办一系列招生宣讲会,诚邀广东省的学生及家长莅临招生宣讲会现场,零距离感受数字时代文理融合教育的独特魅力,全面掌握2025年度最新招生政策。
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及大学管理层将领衔招生团队亲临各个场次,全方位解读大学最新发展、办学理念与招生细则。
与会者将有机会:
专题了解岭大在数字化时代领先的创新举措
与招生团队面对面交流,获取精准报考指导
掌握第一手招生资讯、专业详解
深入了解岭南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此次宣讲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学子规划升学路径的重要契机,助力做出最优升学选择。席位有限,敬请提前预约。

宣讲会详情
@深圳站
日期: 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
时间:上午10:00 -中午12:00
地点:深圳中洲万豪酒店(具体会议厅详见确认邮件)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一道88号
交通: — 深圳湾口岸 15 分钟车程或
— 地铁9号线“南山书城站”步行约8分钟或
— 地铁2、11、13号线“后海站”步行约12分钟
岭南大学本科招生宣讲会报名方式
立即扫码报名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宣讲会报名界面

或登入链接报名
链接地址: https://lingnan.asia.qualtrics.com/jfe/form/SV_6V8ZgkvUNYdK1ue
本次岭大招生宣讲会面向高中学生及家长,费用全免。
为确保顺利入场,请尽快扫码或登入链接地址预约席位,以免错过与岭大校长、招生老师现场交流的宝贵机会!
**宣讲会名额有限,先到先得,额满即止。
**成功报名之参加者将于活动一星期前收到确认电邮,敬请留意收件箱(或有机会落入广告邮件/其他邮件)。
**收到确认电邮后,请打印并出示确认电邮即可进场。
岭南大学本科招生入学申请
本科生入学申请截止日期
2025-26年度内地学生本科入学现正接受申请,高考生或持国际课程学历学生,即日起可前往岭南大学网上申请系统提交入学申请。
高考生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6月10日
国际课程学生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6月30日
本科生入学申请资格
高考生:
- 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应届高考生(包括复考生)
- 文理兼收,不设省市限额
- 在体育、音乐或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者(例如于省级或以上运动比赛获奖),其入学申请亦可获考虑
- 岭大对应届内地高考生(包括复考生)采取自主独立招生的政策,并没有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统招)”,故不占高考志愿。
- 根据大学本科课程有关规定,岭大将不会重新录取曾在入学前一年因学业成绩而遭退学的本校学生。
录取标准:
- 应届国家统一高考成绩(总分须达到所属省市之一本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以上)
- 英语水平(须于高考英语科考试中取得110分或以上(以满分150分计算)
- 课外活动及个人成就
- 申请人综合素质
- 面试表现(如有)
- 其他课程要求(如有)
- 择优录取
本校鼓励申请人考虑提供任何有助于本校了解同学的学术能力、英语水平、课外活动记录及个人成就之资料,包括公开考试成绩、奖项、证书、个人履历、社会服务及实践经历等。
非应届内地高考生或持其他学历
非应届内地高考生或持其他学历(如IB Diploma, SAT等)的学生可循“直接招生”途径递交入学申请,大学将按其情况个别审批。
内地高考生报读详情:
https://www.ln.edu.hk/admissions/ug/apply-now/mainland-gaokao-applicants
持国际课程学历学生报读详情:
请立即登入大学官网提交申请
长按识别二维码完成网申:

岭南大学简介
岭南大学(岭大)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致力于在数字时代发展成为领先的文理融合型大学。岭大的前身是1888年在广州创办的格致书院, 1967年以岭南书院之名在香港复校,并于1999年正名为岭南大学,成为香港八所政府资助大学之一。
岭大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优质教育享誉国际。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中,岭大在“优质教育”领域荣获全球第二。在2023年QS之星大学评级系统中荣获最高5星+殊荣。近两年来,岭南大学发展迅速,岭南高等研究院与数据科学学院相继成立,加速大学的数字化发展。在师资方面,通过“岭南60全球学者招募”从全球招聘精英学者,多达14%的岭南大学学者入选2024斯坦福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5位学者更是位列全港乃至全国第一、第二。
岭大开设文学院、商学院、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跨学科学院以及数据科学学院,培养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人才。大学秉承"作育英才,服务社会"(Education for Service)的校训,以小班教学和寄宿式教育为特色,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的紧密关系。通过宽广的课程、服务研习、环球教育机会以及多姿多彩体育活动,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学术探索和人格塑造的优越环境,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素质和关怀社会的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