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 蔡之兵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各地如何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尤其是今年3月的云贵之行,总书记重点关注了当地的文旅融合情况,为各地探索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勾勒了蓝图、提供了方法,将为我国各地的文旅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旅融合发展是转型需要的发展方向
文旅融合发展,是契合我国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需要的发展方向,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赖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文旅产业市场规模大,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足够大的空间。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域数量众多,地方经济发展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想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产业的市场规模是首要条件,产业市场规模如果过小,则难以为数量众多的地方区域提供发展空间。在当前所有的产业类型中,文旅产业内涵丰富、领域众多,市场规模庞大,是各地大显身手的重要舞台之一。2024年,我国旅游收入首次突破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更是首次突破14万亿元。除了市场规模巨大外,文旅产业更是常年保持高速增长,是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各地将其作为重要主导产业的根本前提。
文旅产业市场前景好,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业发展理应与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民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度越高,产业发展就越有前景。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对各地经济发展提出明确的高质量转型要求。在所有的产业类型中,文旅产业既能够直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又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这是因为文旅产业针对的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在物质需要逐渐被满足的情形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将弥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对失衡的短板,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弥补短板。
文旅融合发展门槛低,能够为多数欠发达地区提供更为可行的发展选择。区域发展差异大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所有不同类型的地区中,如何让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是我国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难题。与此同时,相较于东部的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基础弱、发展能力低,突破发展瓶颈面临先天不足,如果让这些地区去发展一些技术层次高、门槛高、难度大的产业,很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此情形下,鼓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立足地区实际情况,深度挖掘本地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资源,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文旅融合开发模式并培育自身文旅产业,是欠发达地区加快跨越发展门槛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前提。
以文旅融合促高质量发展 需克服三大挑战
从一般规律看,各地都可以将文旅融合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想让文旅融合成为能够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载体,还需克服如下三大挑战。
第一,入门容易、发展壮大难。虽然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专业门槛不高,各地进入文旅融合发展行业的难度相对较低,但从各地发展实践看,想将文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尚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从地方实践看,除了几个自然景观特别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外,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多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经济大省(市),这也充分表明地方融合发展水平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联系,在缺乏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撑的前提下,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将会面临较多难题。另一方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并非简单的“1+1=2”的过程,它同时需要解决发展规划、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产品打造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这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和政府治理能力都会提出较大挑战,也是制约这些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第二,起步容易、培育特色难。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并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从发展实践看,不同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大同小异,所依托的文化历史资源和旅游景点没有显著区分度,推动文旅融合的产业载体和运作模式也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出现相互复制、相互抄袭的情形,这充分表明当前各地的文旅融合发展仍处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发展思路,还是发展模式,多数地区都没有真正找准适宜于自身的文旅融合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对地区比较优势把握不准,对融合发展路径建构不够清晰,最终也难以培育出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文旅产业,这是各地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过度相似的重要成因。
第三,竞争容易、避免内卷难。近几年来,我国频繁出现一大波依靠文旅产业出圈的“网红城市”,赢得了巨大的消费流量和社会关注,极大提高了城市知名度,有力促进了当地的高质量发展。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流量效应的吸引力,很多地方为成功出圈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在景点设计、网红打造、舆论爆点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甚至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如各地文旅部门为提高宣传效果,不仅投入重金对传统文宣体系进行数字化改造,还在代言人选择、广告片拍摄等方面投放海量资源,这固然对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从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和内在机理看,各地相互趋同、相互内卷甚至内耗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实际上并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自主探索相结合
对于文旅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有著深刻的思考。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实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索一条立足地方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多元化地方品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自主探索相结合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要求。
加强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为各地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支撑。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规划为先,强化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在发展总体原则上,既要考虑文旅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也要著眼各地不同的发展实际,允许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合适发展路径。在发展总体思路上,应将文旅融合发展融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角度,推动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的再融合。在发展政策保障上,应结合文旅融合的实际需要和具体困难,统筹财政、金融、用地和人才保障政策,加大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

明确文旅融合的行业标准,为各地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指引。大量相关行业标准的缺位,是制约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文旅融合发展所涉及的领域看,仅仅旅游业的发展就涉及旅行社、住宿、交通、景区、餐饮、娱乐、商务、购物、教育研学、市场监督管理等多个不同领域的标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涉及安全、环保、质量、工艺、功能、资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不同环节的标准。显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文化和旅游等行业内部的各项标准作为支撑,还需要能够体现融合特征、指引融合路径、强化融合功能的如数字化、知识产权、网络传播等新型标准,只有先明确了行业标准体系,各地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才能进入快车道。
鼓励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为各地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动力。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各地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应在顶层设计明确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各地自主创新和探索新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立足地区特有、特色、特殊景观和文化历史自然,选择适宜的融合思路、融合载体、融合产品,探索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内生发展动力的融合发展路径,确保各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交流平台,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和机构,长期关注各地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及时发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佼佼者,深入总结其发展经验并形成规范性案例在公共平台进行交流推广,为各地探索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发展参考。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