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敏坤
由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咳嗽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特别在新冠疫情之后,以咳嗽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在中医诊所最为常见。然而,咳嗽虽常见,却并非小疾,清代《医学真传》曰:「诸病易治,惟咳嗽难医」,又有说「伤风咳嗽,郎中对头」。现代医学提出难治性慢性咳嗽(chronic refractory cough,CRC)这一概念,即经过全面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或经过常规治疗后仍无明显缓解的咳嗽。可见古今中外医家对此病症皆感棘手。临床常见咳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患者,尝试多种治疗方法咳嗽仍顽固不愈,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让大众进一步认识咳嗽这个病症。
咳嗽的病因
确切地来说,咳嗽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疾病。它出现在各种疾病当中,最轻的病如伤风感冒,最重的如虚损劳疾。这说明咳嗽是个常见的症状,更说明导致咳嗽的病因病机是相当复杂的。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的致病因素有理化因素、病毒细菌感染、过敏因素、神经反射性及其他疾病所引起。西医按病程将咳嗽分为三类,分别为急性咳嗽小于3周、亚急性咳嗽3至8周、慢性咳嗽大于8周。急性咳嗽主要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鼻炎、副鼻窦炎等)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亚急性咳嗽主要包括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慢性咳嗽主要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变应性咳嗽以及咳嗽高敏综合征。
中医则将咳嗽的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两类。外因即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从皮毛、口鼻侵肺,肺的宣降功能失常,故导致咳嗽。至于咳嗽的内因,则与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有关。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日久伤肺皆会导致咳嗽。《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即五脏六腑的病变皆会影响到肺而导致咳嗽。五脏六腑之咳与外因、内因之咳,又是互为联系、密不可分的。外感咳嗽的重点在于肺。人的皮肤毛孔、气道都是肺所主,肺位于人身最高处(脏腑中最高的地方)。如果外邪侵袭而入,肺则首当其冲。而内伤咳嗽,每每由七情饥饱所伤,本来七情劳倦诸病不一定会见咳嗽,但随著病情日久亦有机会从其他脏腑传变到肺,这种状况下的咳嗽就较难医治。
咳嗽的病理
虽然不是所有咳嗽都由肺的病变所引起,但都与肺相关。中医认为肺有诸多功能,肺主气而出声,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为呼吸出入的门户。肺又位于人身脏腑最高处,为水道的上源,有宣发肃降作用。肺又主管皮毛,主一身卫外之气,从而保卫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运行。然而,肺又为娇脏,各种外邪病毒细菌侵袭人体,常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就会侵犯肺而引起咳嗽。
肺有清洁、通气、湿润、保温、肃降、卫外的作用,一遇到外邪等刺激,就会咳嗽将其祛除。因此咳嗽可以看成是一种保护机制,其有助于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病原体和过多的黏液,维持呼吸道的畅通,能够保护下呼吸道免受有害物质侵害。但是,如果超过限度产生剧烈频繁的咳嗽,就会发生许多病理变化而使肺的功能受损,比如发生炎症、充血、水肿、分泌增多、气道阻塞等不良反应。
中医分型
按照对咳嗽之病因病理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咳嗽,首先将其分为外感及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等表证。包括了伤风咳嗽(包括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湿咳嗽、风燥咳嗽),伤寒咳嗽(包括风寒咳嗽、寒夹热咳嗽、寒湿咳嗽),伤热咳嗽(包括湿热咳嗽、燥热咳嗽),伤暑咳嗽,伤湿咳嗽,伤燥咳嗽。此外又有顿咳,即西医所称百日咳,为传染性强的疫厉外邪经呼吸道传染而发病。另外还有麻疹咳嗽,即小儿多发的急性传染病。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其他脏腑的病症。内伤咳嗽,五脏六腑皆有,常由于气血阴阳的亏虚、五脏六腑的损伤导致。包括肺咳、心咳、脾咳、肝咳、肾咳。另外还有肺脏受损而成的慢性疾病,如肺痈咳嗽、肺痿咳嗽、肺胀咳嗽、肺痨咳嗽。另外还有痰饮咳嗽、哮喘咳嗽皆归属内伤之类。
总结
结合以上对咳嗽病症的认识,咳嗽难治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1.病因复杂多样:咳嗽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并且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有关。
2.诊断具有挑战:咳嗽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程中,且有时病因不是单一的,可能涉及多种因素,这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
3.治疗具有复杂性:内伤咳嗽的病人每感受外邪使咳嗽发作加重,治疗时需权衡标本主次缓急,明确先后分治,做到标本兼顾。
4.误治及过度止咳:例如在风寒初期错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导致邪气闭阻;或过早给予收敛镇咳药物,痰涎等有害物质不能经咳嗽排除体外,导致病情不减反重;又或者在内伤虚劳的情况下用宣肺散邪的方法,导致正气损伤。
5.长期治疗及病人依从性问题:慢性咳嗽常涉及表里、寒热、虚实等多种因素夹杂,病情反复,需要长期调理,这常常影响了患者就诊的耐心和信心。
所有的疾病都是预防胜于治疗。针对咳嗽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日常首先应注意气候变化,随气温冷暖增减衣物,尤其在冷空气环境下更应注意,避免伤风感冒。平时应有适当的体育锻炼,并且要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一旦出现感冒或有任何不适的病症,应注意休息并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