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运输”是实现香港“零碳排放 绿色宜居 持续发展”愿景的四大策略之一,加快推动普及新能源车辆,正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推广电动车也是打造智慧城市、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创新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区政府对此更应做好率先垂范,在政府公务车队中加快采用国产新能源车,不仅是践行环保责任的必然路径,也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

内地新能源车产业正蓬勃发展,二十余个省份的政府工作计划中都提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吉林省已在高端民族品牌“红旗”的旗下发展出新能源车。国产新能源车,电机、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产业链、供应链亦已相当完善,现时已有至少八个国产新能源车品牌在香港销售。
为促进新能源车发展,特区政府已于2021年推出《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同时亦已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励电动车发展,比如电动车首次登记税宽减,企业购置电动车抵扣利得税、设立新能源运输基金等等。有关措施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截至2024年11月,香港电动车数量已超过10.7万辆,较五年前增加约七倍;新登记私家车中,约七成是电动车。
在内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央和国家机关、各地政府部门一直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比如财政部最新要求,政府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对于路线相对固定、使用场景单一、主要在城区行驶的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原则上100%采购新能源车。而事实上,在广东、湖北、江苏、四川等省份,近年新采购公务车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六成;而汽车制造大省吉林省也要求,除特殊需要外,政府公务车应采购新能源车,其中长春市早在2021年便已规定,出租车和公务车原则上不再增加或更新燃油车。
《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中也提出,政府新采购及到期更换的中小型私家车须以电动车为标准。环保署2021年亦更新政府汽车的环保采购守则,要求除因运作需要等个别原因而未能转用电动车的车辆外,所有新购及到期更换的五座位或以下的政府私家车必须以使用电动车为标准。不过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政府车队编制中电动车数目占约3.4%,过去五年共计采购电动车比例占总数约18%。过去五年政府采购电动车数量虽然逐年上升,不过平均每年采购电动车比例相比汽油车仍有较大差距。这也反映出,政府公务车队中,电动车比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特区政府实有必要提升采购新能源车的速率,以契合绿色、环保等发展理念。而加快国产新能源车在政府公务用车中的占比,也能带来多项好处,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选用国产电动车可大幅降低政府公务车队碳排放,助力香港实现2035年碳排放相比2005年降低一半的目标。此外,政府带头使用国产车,可向社会传递政府支持科技创新与环保的态度,践行绿色、减碳理念的决心,增加市民对参与节能、减排的信心,有助确保香港实现2050年达至碳中和的目标。
第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本地创科发展。新能源车是国家创新科技产业的重要领域,特区政府使用国产电动车本身已是在支持国家创科发展。香港是国际化都市,政府大量使用国产电动车,既是向全世展示中国国产电动车的风采和中国的科技实力,也是在展示对“一国两制”的制度自信。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产业是创科蓝图中建议香港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果政府普及使用国产电动车,将能促进与内地新能源汽车企业进一步合作,邀请这些企业进驻香港,在新能源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合作,直接有助香港创科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科产业链。
第三,新加坡、巴西等国家早前因为推动巴士、出租车电动化,吸引比亚迪在当地投资建厂。香港倘大量使用国产新能源车车企业的产品,再加上香港国际化优势和发达的物流业,可推动企业在港设立右軚车零部件生产研发中心以及零部件仓储基地,香港将有可能成为成为国产新能源车国际化枢纽,配合国家战略,同时对于香港发展先进制造,推进新型工业化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四,国产电动车在技术、性能、配套服务等方面已经相当成熟,红旗等高端品牌电动车亦能够匹配特区政府问责官员的级别和规格。而国产新能源车的购车成本仅是欧洲豪华品牌汽车的30%-50%;加上香港汽油价格高昂,使用新能源车可令政府每年节省大笔用车开支。
第五,政府大量采购国产新能源车,也有助增强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于中国工业能力的信心,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感。
第六,电动车数量增加,必然要增设充电桩安装等各类配套设施,日常供电、维护等工作量也将明显增加。电动车的维修、保养的其他配套服务在香港进行,对推提升香港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也有多有益处。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进口依赖到国产优先,香港公务用车的转型绝非简单的设备更替,而是“一国两制”优势的生动实践。通过此举,香港既能展现国际都市的环保担当,亦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书写新的篇章。让国产新能源车驶上香江街头,正是香港与祖国同心共进的最佳体现。
(作者系油尖旺区议员、吉林省政协委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