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副刊|温暖的旧时光-紫荆网

文化副刊|温暖的旧时光

日期:2025-03-01 来源:《港纸》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文|熊佳林

南方的冬天轻描淡写,一阵凉意掠过,很快就过去,电烤炉、热水袋都还轮不到派上场。异木棉的花还在枝头挂著呢,粉色的花瓣洒了一地,太阳一出来简直不像冬天。

往北上就完全不一样:老家的冬天是认真的,是有前奏、中场、尾声绵长整整的一季,棉被、棉服、棉鞋、火炉都得备齐。先是枝头的树叶落尽,再是风一层层地变寒。清晨打开门,原野上覆盖著一层薄霜,水洼里结了薄冰。田间的菜叶耷拉著脑袋,地上的草秸变成根根分明的白棍,好像面筋上裹了一层细白糖。起床变成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好不容易舍弃了暖和的被窝,站到廊上,呵出的气息变成白雾,摇水井里抽上来的井水,竟然是温的。走过雾蒙蒙的长巷,路口的包子店开门了。递过去兜里那团揉得皱巴巴的零钱,老板便打开蒸笼,热腾腾的白气飘散开来,迷雾缭绕中店老板那张睡眼惺忪的脸时隐时现。刀子一样的寒风无处不在,每一点点温热,都值得贪恋。

关于冬天的记忆,都和温暖有关。乡村小学的冬天,窗外是风雨瑟瑟,风透过玻璃窗破碎的缝隙呜呜往里灌。清冷的教室里,寒风扫过青灰色的水泥地,课桌、板凳变得冰冷。天寒地冻,同学们唯一喜欢的课间活动是「挤油」,一下课,一堆孩子排成两排,互相嬉笑著用肩膀撞击对方。在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里,地板上腾起了呛人的尘灰。撞来撞去,小身板里积蓄了热气,棉袄里裹著细汗,感觉也就没那么冷了。

在最早的鄂北乡村,每个人出门都抱著一个小土陶炉,有提手,底下垫著厚厚的草灰,埋著木炭,上面盖著一块瓦片。一路走,一路哈气。冷了,就地上捡根树枝把草灰拨动一下,底下快熄灭的木炭又重新燃起了星星点点的红,靠著那一点暖,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走过旷野,远远的一个黑点越来越近,你看到他的耳朵冻得通红,鼻尖上挂著一滴清鼻涕,手里的瓦炉壁上还残留著点点微热,煨著这点暖和气儿,他跨过了大半个冬天。

在湘北,家家户户都有烤炉。所谓烤炉,就是一只小煤炉,上面罩一个四方木架子,木架上还盖著一方花色各异的四方小棉被,家里来了客人,进得门来,一双手即刻伸到棉被底下去,有些冻得厉害的,更要脱了鞋,把手脚一并塞进棉被底下。棉被下那几双早被烤得暖哄哄的手,很快就触到了一截冰棍般突兀的透心凉。不一会儿,满屋子就烤出一股胶鞋臭袜子味,引起其他人的哄笑,笑著闹著、嫌弃的话也说了,来客也并不生气,主人将一罐滚烫的豆子芝麻茶端上来,喝茶烤火,满屋子暖洋洋的,周身暖暖和和,客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如今,煤炉早换成了电烤炉,旋开开关,一圈钢丝幽幽地闪著红光,又乾净、又安全,只是显得冷清了许多。

我在不那么寒冷的南方,细数著那些经历过的冬天,蚀骨的严寒与风雪,在记忆中已模糊,瑟缩与躲藏变成了有趣的回忆。我就像记忆中那只蜷缩在火炉旁打呼噜的猫一样,拽著那丝丝缕缕的暖意,沉入梦乡。

来源:《港纸》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雨桐 校对:周默 监制:连振海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刷新单日破亿最快纪录
澳门举行多项庆祝活动迎十五运会倒计时100天
天文台发出黑雨警告
“锚”定Web3.0未来峰会记者会在港举办 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