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伟文
在最新的财政预算案公布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声音,将其中提及的新安排或措施,尤其是调整政府收费以及津贴相关的变动,简单粗暴地归因于“财赤”。然而,深入剖析各项举措,就会发现其背后蕴含著众多不同的考量因素,绝非仅仅是为了应对财政赤字这一单一原因。
以二元优惠计划来说,在受惠对象维持不变的基础上,推出“两蚊两折”优惠,并且设定每月二百四十程的优惠程数上限。这一微调方案的设计,不仅保留了原本政策照顾特定群体出行的原意,更重要的是,在提升计划可持续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低了对受惠人士的影响。它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公共交通福利分配的一种精细化调整,力求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运用,而非单纯因财赤而为。
“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同样如此。从二零二五年六月起,将补贴领取门槛由每月四百元提高至五百元,超出部分仍维持三分之一的补贴,上限也保持不变。这一调整方案,是政府在平衡提升计划可持续性和保障受惠人士利益之间做出的权衡。它既考虑到公共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也兼顾了真正有需要的市民的出行成本,并非只是基于财赤压力的被动之举。
在交通管理方面,“牛肉乾”及咪表收费检讨,其核心目的在于有效管理交通和整治违泊乱象。合理的收费调整可以引导市民规范停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保障城市交通的有序运行,这与城市的整体运营和管理密切相关,而非与财赤直接挂钩。
飞机乘客离境税的增加以及研究向陆路边境管制站离境的私家车征收边境建设费,这两项措施体现的是“用者自付”原则。航空和陆路跨境交通服务都消耗了特定的公共资源,使用者适当承担更多成本是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不应简单地被视为应对财赤的手段。
再看教育津贴方面,取消中学日校、小学和幼稚园学生的$2,500津贴。这项津贴不设资产审查,学生“人人有份”,实质上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来说,帮助有限,而对于有真正经济需求的家庭,这笔津贴也难以起到关键作用。取消津贴,一方面可以让政府将资源集中投向更有需要的教育领域,另一方面,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实际影响不大,更多是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角度出发。
总之,财政预算案中的各项新安排和措施,背后都有著复杂而多元的考量。我们应该以理性、全面的视角去看待,避免片面地将其全部归因于“财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政府政策的深意,也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共同推动香港的持续发展 。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香港区议员、特许测量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