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近日主办“AI新浪潮 -- 创新电影 辉煌未来”研讨会。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AI)对电影产业的颠覆性变革,探讨香港如何以AI技术焕发“东方荷里活”荣光,从剧本创作、拍摄技术及制作,到发行模式,全面解构科技如何赋能电影艺术与商业价值,并推动电影制作的前沿实践。研讨会邀请到科技、影视界人物出席,包括香港立法会议员(科技创新界)邱达根,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郑松岩,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首席企业发展官朱美恩,美亚娱乐资讯集团董事总经理李灯旭,《寒战》系列导演、编剧陆剑青,浸大电影学院总监金信同,浸大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浸大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陈杰等。

现场亦播放了来自导演王家卫、王晶、陈嘉上、梁国斌的短片,他们表达了对日后美亚娱乐和浸大在推动香港电影行业创新发展的合作寄予厚望和祝福。陈嘉上表示,希望人工智能的应用能走出拼凑抄袭的局限,带来真正的创作活力。

立法会议员邱达根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对香港不同行业正进行颠覆性的改变,我们需要理解和学习如何利用AI辅助现有的工作,创造更大价值,而非被科技取代。AI在跨学科以至多学科的教育和学习上亦扮演著重要角色,他鼓励香港业界包括电影行业亦要放眼国际市场,走出去以寻求更大机会和发展空间。

浸大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表示在科技和艺术结合下,AI正在重新定义电影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从编剧到制作,为电影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浸大电影学院为香港培育大量电影业人才,更通过跨学科学术研究,推动艺术科技理论及应用发展,并透过产业协作催化香港艺术科技新生态。电影学院和计算机学系将会携手打造AI新模型,在新时代引领前沿科技。

世界各地的电影工业也面对著适应新技术的压力。浸大电影学院总监金信同指出,浸大电影学院正努力加强人才培育,包括3月将会举办“AI电影制作工作坊”,邀请来自韩国的顶尖AI电影制作人来分享,让师生共同学习;学院亦准备好开始建立一个AI电影制作中心,该中心将真正成为培养未来电影制作人和利用AI制作各种电影的基地。

浸大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陈杰介绍了分别由AI动作生成和虚拟化身模型的技术项目,助力电影的编辑和创作。该项目建立在动作捕捉和记录的基础上,为电影与动画产业的动作演绎智能体,从环境状态实时传感、人工智能仿真与决策、实时物理仿真互动、多模态情境与示意性引导等方面记录并设计动作,相关技术可以帮助动作片进行武术设计,亦可应用于记录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

浸大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技术转化助理总监陈锐文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多为生成式,它们不能代表文化,文化的创造需要人的参与。研讨会最后,陈锐文主持主题座谈,与嘉宾探讨AI浪潮重新定义电影的各种可能性。立法会议员邱达根解释了版权条例修订后如何保护文本作者的著作权,AI如何协助追溯版权,并提示创作者要做好版权登记,以免在遇到作品被AI学习后再输出的情况时无法维权;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首席企业发展官朱美恩介绍了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投入服务,当中的资助申请包括有30亿人工智能资助计划,目的是协助各行各业数码转型。

《寒战》系列导演、编剧陆剑青表示自己还在学习AI,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电影制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香港变化很快,现在想拍一部讲十年前的香港的电影,都不一定能找到当年的街景,但通过AI,我们可以把昔日街道的数据录入,然后生成电影需要的布景。”

近期,荷里活电影业出现了使用AI做后期的事件——颁奖季大热电影《粗犷派建筑师》的剪辑师透露,男女主角在片中需要讲大段匈牙利语对白,但匈牙利语中某些发音对于英美人士来说难以完成,所以后期制作时用AI将他们发不出或发不准的音做了单个的替补,身为匈牙利人剪辑师也参与到了录音和修补中。该剪辑师表示,类似做法在电影界并不罕见,只是以前都是人工精修,现在用AI进行修复,大大提高了后期制作的效率。该做法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表示演员从此在训练和表演上可以偷懒,错误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修正。陆剑青认为,如果AI能帮助校正口音,对于电影制作来说“是一件好事”,他以郭富城和梁家辉都在《寒战》国语版中原声配音为例,两人彼时为追求原汁原味,都努力进行了语言训练,但最终仍有难以完成的音节,最终的成品也让部分观众对口音问题提出各式意见,“如果能藉助AI去调整,既可以帮助把观众可能会听不懂、听不惯的地方修正,在后期制作时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不过陆剑青不同意使用AI就代表导演、演员可以偷懒开工,“AI不能滥用,要善用。任何一个岗位都不能因为人工智能而偷懒,因为AI的内容也需要人通过自己的生活见闻去丰富。AI只记录数据,缺乏具体的细节和思考,所以人面对AI的建议时也要选择如何去演绎,而不是被它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