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杂志(记者彭彦)2025年2月26日东莞报道:2月25日,东莞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于2月27日至28日在市会议大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将为东莞未来的发展明确方向和目标。其中,AI赋能先进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政府的重要政策导向,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东莞市人大代表欧阳华金提出,东莞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对东莞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二号文”精准地指出东莞制造业转型的难点——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如何同步推进。从零售行业角度看,这一战略既是制造业的“下游出口”,也是消费需求的“前哨感知”,对于促进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请您谈一谈对东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即二号文的看法?
欧阳华金:如今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大数据建模、智能营销、客户体验提升、智慧物流调度、供应链优化与金融风控等技术,已不是简单的工具赋能,而是重构‘制造-流通-消费’全链路的价值共生逻辑。”
例如,我们通过AI分析消费数据,反向为制造企业提供调整生产计划、优化产品设计的意见,开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的“工具箱”,更是连接市场需求的“神经网络。我建议未来政策可进一步支持零售企业与制造业共建数据中臺,让需求洞察直达生产线。
记者:请您一起探讨东莞如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欧阳华金: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规模优势显著,但新竞争环境下需从“规模红利”转向“融合红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物理叠加”,而是通过数据、价值、人才三链的“化学反应”,重构产业生态。以零售服务业为例,需重点构建以下协同体系:
1.数据链互通:建立制造业与零售服务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和协同创新,推动了产业链的高效运作,让需求端数据反哺制造端。建议由政府主导,联合头部零售企业、制造企业共建“东莞智链数据平台”,打通消费端(零售POS数据、如SKU动销率)、生产端(设备传感器、排产计划)、流通端(物流时效)的全维度数据,让制造业企业可以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减少库存积压和生产浪费。例如,我们正试点将门店客流热力图与制造商的产能规划系统联动,实现“以销定产”。
2.价值链延伸:从“代工贴牌”到“生态赋能”。基于消费大数据生成“产品创新图谱”,指导制造企业研发,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发“制造+服务”套餐,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和服务环节延伸,拓展盈利空间。。并且构建“制造服务化”激励体系,对服务收入超过一定占比的制造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3.人才链共享:建议政府搭建“制造业-服务业人才旋转门”平台,推动AI工程师、供应链管理师跨行业流动。零售业的场景数据与制造业的工艺知识结合,能孵化更多创新应用。
东莞的深度融合之路,需以“数据为血脉、价值为筋骨、人才为神经、创新为灵魂”,让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从“握手合作”走向“基因重组”。这既是突围“低端锁定”的必由之路,更是书写新质生产力的东莞答卷。
记者:您对东莞在AI领域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有哪些看法?
欧阳华金:东莞市政府在推动AI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做出积极的努力,包括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然而,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关政策,以更好地支持AI产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应继续加大对AI产业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政策引导,推动AI技术在制造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此外,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AI 产业落地面临一些难题:
1.场景碎片化:制造业AI应用多停留在单点改造(如质检、巡检),缺乏全链条协同;
2.中小微企业参与度低:头部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不敢转、不会转”困境;
3.算力成本高企:算力成本高,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和 AI 应用推广,尤其传统企业在算力模型搭建与开发上技术不足,依赖外部算力又面临数据不准确和费用高昂的问题。
对于AI扶持政策,有两个建议:
1.场景开放:建议设立“AI+生产性服务业”应用场景清单。例如开放智慧商圈、保税物流园等区域,允许企业测试无人配送、智能分拣等新技术。
2.分层激励:对中小企业的AI轻量化应用(如智能客服、库存预测)给予“快奖快补”;对龙头企业攻关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硬科技,建议给予3-5年研发税收递延等优惠。
记者:您建议东莞如何制定激励政策,对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和产品推广应用设立专项奖励?
欧阳华金:AI 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是东莞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东莞“制造业立市”定位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需求,激励政策应从“技术攻关、场景落地、生态构建”三个方面精准施策:
1.设立“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专项奖励
(1)关键技术研发补贴。对AI算法优化、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企业,按研发投入的的比例给予补贴;
(2)首臺(套)应用风险补偿。针对AI驱动的智能物流系统、柔性供应链平台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创新产品,设立“首用奖励”,对采购方给予采购额的一定比例的补贴,降低市场推广门槛。并建立“容错备案机制”,对因技术迭代导致的阶段性应用失败案例,允许企业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2.打造“AI+服务业”标杆场景,释放示范效应
(1)聚焦东莞优势产业需求。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中,遴选100家龙头企业,通过“政府发榜、企业揭榜”模式,开放生产性服务环节的AI改造场景(如智能库存管理等),对成功案例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大力鼓励服务型AI企业入驻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园”,三年内给予租金减免和税收返还优惠。
(2)中小企业普惠支持。设立“AI服务券”,针对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质量检测等环节购买AI服务的费用,按年度提供最高限额补贴,推动技术普惠。
3.构建“政—产—学—金”协同生态
(1)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依托东莞“城市大脑”平台,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向AI企业开放交通物流、外贸通关等领域的脱敏数据,支持算法训练和模型优化。
(2)人才与金融双轮驱动。将“AI+服务业”纳入东莞特色人才目录,对引进的复合型人才(如“AI+供应链”专家)给予安家补贴和项目启动资金。
东莞已具备制造业场景丰富、产业链完备的优势,下一步需通过政策引导,将AI从“单点工具”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系统赋能者”,为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智服枢纽”转型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