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顺潮
香港刚刚度过近年来最热闹的圣诞节,零售、餐饮、酒店等行业受惠于恢复及扩大深圳市“一签多行”等措施,生意额明显增长。事实证明,中央挺港惠港政策切实有效,若能将“一签多行”政策有序扩大至湾区内地城市,不仅能为香港带来更多客流,助力香港经济复苏,更能加快湾区经济一体化进度。
扩大“一签多行”,是推进两地居民“双向奔赴”需要。去年初两地恢复全面通关以来,港人北上消费蔚然成风。统计数字显示,2023年港人外游共7192万人次,其中8成以上是去内地。香港接待游客3400万人次,其中八成是内地游客,双方差距约一倍。
踏入2024年,这种差距有增无减。在圣诞节前后的7日内,约300万人次的港人离境。同一期间访港游客为103.8万,两者相差196万人次。换言之,港人北上人次相当于南下内地客的3倍。诚然,圣诞节一向是港人外游的高峰期,内地没有相关假期,特别时段的数据代表性不足,但总体来看现时港人北上规模远远大于访港内地客,这是不争事实。
港人北上多于内地客南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汇率、消费性价比、内地服务质素大幅提升等,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港人持回乡证回内地没有任何限制,这种“自由行”方便港人随时北上消费。反观香港营商成本较高,消费不便宜,成为内地客考虑是否南下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湾区内地城市高消费群体很大,只是受制于每次访港要签证的手续较麻烦,若深圳之外的其他城市也能享受“一签多行”政策,相信将有更多内地客访港,缩窄上述差距。
扩大“一签多行”措施,是提振香港经济需要。旅游业在香港GDP的比重不算大,约6%,却是香港支柱产业之一,原因是旅游业关联性大,影响零售、酒店、交通、餐饮等多个行业。香港楼市下跌、股市远未恢复至疫前水平的当下,旅游业对经济的提振效应更明显。问题是,疫后旅游业生态急剧改变,顾客消费模式有了变化,游客“爆买”不再,更侧重于“特种兵”式消闲游,出现所谓“旺丁不旺财”情况。若能增加游客量,整体消费量提升,将为香港经济提供新动能。
扩大“一签多行”,是香港社会共同愿望。前些年香港受政治风波影响,出现“排内”情绪,衍生两地矛盾。随着中央在港拨乱反正,香港筑牢维护国安屏障,香港已翻过新一页,两地关系已复归正常。大量港人北上消费,是表达对内地高质素发展的肯定。一些过去对内地抱有偏见及抗拒的人,在内地切身体验让他们大开眼界,改变了偏见,由排斥内地客变成接受和欢迎。两地居民的双向奔赴有力促进民心相通,应该进一步鼓励、推进。
中央一向关爱香港、支持香港。特别是去年以来,挺港惠港措施陆续有来,其中很多是支持香港旅游业,由扩大个人游城市,到增加内地客在港消费免税额,再到恢复和扩大深圳“一签多行”等,可以说是“香港有求,国家必应”,对香港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面对要求扩大“一签多行”政策的香港民意呼声,相信中央一定会积极考虑,时机成熟了就会推出。
香港的接待能力、人流控制能否跟得上,是大家关心的一个话题。记忆犹新的是2024年元旦跨年夜,大批内地客来港观看维港烟花汇演,不少人当夜离港,但因交通配套不足及通关能力所限,导致多人被迫露宿街头,事件引起广泛关注。2025年元旦将至,香港将再次举行烟花秀,相信会有大批即日往返的内地客,对香港而言,人流的控制能力和通关能力又是一个考验。笔者认为,是否要有一“关爱队”,万一再有意外出现,主管部门要有负责人现身“前线”,疏导及解释,为负面情绪降温,为游客送上体贴及关心。
香港是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向来提供优质及多元化的服务。服务业质素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议题,惟近期旅客对个别行业的吐槽增多,黑店宰客丑闻也偶有所闻。这些乱象虽说不多,但影响很坏。特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旅发局亦于今年中推出全新的“礼貌运动”,推广好客之都。警方、海关等部门加强了放蛇执法,提升阻吓力。根本上来说,香港商界需要认真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上月底,香港机场三跑全面启用投入服务。月初,大型邮轮回归香港,并宣布正部署更多以香港为母港的航线。近期,高铁香港段陆续开出新线、增加站点及班次,推出旅游专列,日内又将开通西安北长途线,增加梅州西、苏州南及西安北三个自由行城市站点。连接深圳湾口岸的深圳地铁13号线也于本月28日开通。这一切,为本港的旅游业带来利好消息,也将刺激本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发展高质量旅游,需要有高水平的服务配套,展现香港新阶段的新精神面貌,将香港旅游业的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
(本文作者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