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良:夯实「爱国爱澳」政治基础 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紫荆网

吴志良:夯实「爱国爱澳」政治基础 成功实践「一国两制」

日期:2024-10-09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吴志良 |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

 

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经济韧性不断增强,居民整体生活素质日益提升,形成具有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澳门始终秉承「爱国爱澳」的优良社会传统,从政治引领、文化滋润、社会关爱和财政支持等多方面不断夯实「爱国爱澳」的政治基础。澳门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将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发展成就喜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特区成立以来,澳门整体上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在实践「一国两制」上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举世瞩目。

在回归前,澳门的本地生产总值已连续四年录得负增长,1999年的经济总量更倒退至1993年的水平,再加上澳葡当局当年为特区政府留下的所谓「财政滚存」大多只是债权,公共财政基础十分薄弱,使得澳门特区创建起点颇低。在2000年开放电讯业的经验之上,特区政府决定结束博彩业的垄断经营并适度开放,加上中央政府适时推出CEPA和内地居民个人游措施,一度困扰澳门回归最初几年的失业和市道沉寂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带动澳门经济的第二次腾飞,也让特区政府有更充实的财政改善民生,提升居民整体的生活素质,形成具有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回归25年来, 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经济的韧性有所增强,已获国际组织认可为发达经济体。与1999年比较,澳门在2019年的经济总量实质增长3.94倍;2023年的总量仍为1999年的3.15倍;总体失业率从2000年第二季度的7.1%高峰回落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1.7%,恢复疫情前「全民就业」的状态。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形成对教育、社会保障和房屋供应等长效机制。澳门中小学通过澳门基金会和教育发展基金的资助得以扩建或重建,并成为大中华地区第一个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城市。澳门特区政府先后推出「敬老金」、「现金分享」和建立双层式社会保障体系,并从细节出发,推出医疗补贴计划、长者安装假牙计划、长者免费乘车、学生乘车优惠、学生享用免费的牛奶和豆奶、水电费补贴计划等措施。为了纾缓居民的住房需求,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公共房屋建设,从2001年到2024年7月已累计建成26,534个单位,规划或在建的有16,582个单位,以低收入住户为对象的社会房屋供应问题接近彻底解决,可以满足居民在一段时期对自置房屋的需求。

 

「爱国爱澳」政治基础夯实的四个决定性因素

 

这一系列亮丽成绩的背后,全赖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澳门居民的努力。特区初创时,澳门特区政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号召全体居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克难关,并且在过程中注意与居民分享发展的成果,让居民获得努力奋斗所应得的回报,因此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使「爱国爱澳」成为了创建澳门特区的主旋律和建设澳门特区的主流力量。在「爱国爱澳」精神的引领下,澳门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让全体居民同心一致,克服SARS、「天鸽」和「山竹」风灾、外部势力的冲击图谋,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

在我看来,「爱国爱澳」的政治基础得以夯实,是基于四个决定性因素。

一是政治引领。澳门一向与祖国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早在1960年代,澳门已有传达中央重大决策和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精神的传统,回归后逐渐形成恒常机制。通过精神传达、座谈会、宣讲会等方式,让社会各界及时和深入了解、掌握国家重大决策的背景、内容和目的,统一思想认识,并通过报告会议情况,公开、透明地接受社会各界的建议和监督,以最广泛、最直接的方式让澳门特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和治理实践,结合「一国两制」方针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借此促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强澳门居民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澳门特区坚持并完善「爱国者治澳」原则,通过修订《行政长官选举法》、《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选举法》、《就职宣誓法》等法规,把公职人员资格审查的判断标准具体化,强调宣誓效忠的严肃性和法律后果,使「爱国爱澳」的政治引领贯彻到具体履职之中。

二是文化滋润。澳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有许多特殊的优势,其中最重要、最具价值、最能作出贡献的就是文化。澳门作为促进东西方文明对话的交流平台, 由旧城区核心内22座建筑和8个广场前地组成的「澳门历史城区」在2005年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获得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自回归以来,澳门学术界不断努力,很快将历史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澳门的学校、社团机构在教育、文化部门和澳门基金会的组织下,长期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近年为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而著重培养青少年加深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家最新发展的认识,推动澳门居民与内地居民密切交流交往,例如举办「澳门青年人才上海学习实践计划」、「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澳门青少年学生航天科普交流活动」等,加深他们对国家发展、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等的认知和了解,增进澳门与内地省市青年的情谊。 「澳门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文化大使培训计划」等品牌项目,也对增强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产生积极的影响。在2023年8月成立的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以团结文化界爱国爱澳力量、对接国家政策和项目、推动澳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加强与祖国内地合作,促进国际人文交流。

三是社会关爱。由于回归前公共服务的提供基础薄弱,使澳门的社团组织担当起互助自助的角色,直接促成澳门社会形成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和社区精神。澳门的民间社会非常活跃,已形成涵盖坊众、劳工、商人、妇女、学生、葡萄牙后裔族群、新移民群体以至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社会组织网络,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微血管。现时的澳门社团向广大居民提供包括养老、康复、家庭、文康、社区以至医疗、教育等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也成为动员志愿者、凝聚居民向心力的重要媒介,是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配合政府施政的基础力量。志愿服务一直以来是澳门公益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等事件中扮演协助政府、扶助居民的角色,在营造澳门厚德尽善的人文精神风貌、凝聚居民团结一致共度时艰以及在非常时期推动澳门社会早日回复正常有显著的贡献。

四是财政支持。澳门特区政府对社团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及举办的各项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项目和活动,都根据「择优审批」的原则给予财政支持。其中,澳门基金会是澳门特区在承担社会发展资助方面占额最大的公共机构,在2023年度共批给2,162个项目的资助申请,并向12,760人次发放各类型的奖学金和奖励,总批给金额约9.3亿澳门元。此外,澳门基金会还主办、合办或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120多个活动或项目,促进文教发展、社会进步。澳门基金会大力投放资源改善澳门的教育、医疗和社区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向居民提供的各类社会和社区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通过筹设澳门科学馆、推动文史资料整理、出版、研究和「澳门学」学科建设、举办庆祝澳门特区成立周年活动计划、派送「澳门基金会福包」等,充分体现了澳门社会同心同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面貌,巩固居民的家国情怀,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近期又推出「澳琴情怀资助计划」,创造条件让澳门居民认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发展现况,同时提振澳门特区的社区消费,发挥两地联动效应。通过发放资助和开展自身活动并行的多重形式,澳门基金会的工作在达至政府与民间社会彼此互补、通力协作,提升居民福祉、服务澳门社会,共同推动澳门社会不断进步方面都取得一定的积极成效,一些项目还为民间社会展开具长远社会效益的活动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指南。

澳门回归祖国后始终秉承「爱国爱澳」的优良社会传统,并将其发展成为澳门社会价值观的主流,从政治引领、文化滋润、社会关爱和财政支持等多方面不断夯实「爱国爱澳」的政治基础,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引导澳门居民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一国两制」的澳门实践,促进特区各项事业的进步。我们相信,有了更好的思想基础和经济条件,澳门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二十大三中全会的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充分释放「一国两制」的优势,特别是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澳门一定会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7-9月号

76期封面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杨晨 校对:刘可熠(实习)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