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珠海学院邀请著名建筑师严迅奇博士,与香港珠海学院理工学院院长朱海山教授、建筑系讲座教授龙炳颐教授在本社为其制作的“智珠骊探”节目中进行精彩对谈。“智珠骊探”节目每一集均邀请不同嘉宾,分享他们的珠海情缘,希望借此传承珠海历史,讲好珠海故事,了解珠海贤达,展望珠海未来。节目名称系将成语“探骊得珠”,与校训中的“求智珠通四海”结合,借以引领大家,探寻有关香港珠海学院的珍贵故事。在本集节目拍摄的同时,本社亦针对香港珠海学院的收生策略、学科发展方向及对香港私立大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采访,今日率先与读者分享。

香港特区政府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将全力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借由鼓励更多本地学生深造,为国际学生提供更便利、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及奖学金、学术机会等激励措施,打造“留学香港”品牌,这样的政策支持,让留学香港成为众多学子心目中的理想选择。香港高校持续展现的强劲学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让香港高校在亚洲高等教育版图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众多高校中,在香港已屹立77年的香港珠海学院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多年来已为社会培育超过两万名毕业生。
应急求存 华丽转身
日前香港珠海学院邀请为其设计新校舍、也为坐落于西九龙的香港故宫设计的著名建筑师严迅奇博士,在本社为其制作的系列节目“智珠骊探”中与香港珠海学院理工学院院长朱海山教授、建筑系讲座教授龙炳颐教授进行精彩对谈,在场的署理校长张珍女士表示,“2016年香港珠海学院搬迁至这个富含设计感的新校舍,也象征珠海迈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得天独厚的美丽校舍及海滩,相信在香港的高等院校里绝对也是独一无二的。”

外界却鲜知当时的香港珠海学院正面临着极大困境,朱海山院长指出,“16年学院刚搬过来的时候,当时因政府有所谓‘双黄蛋政策’(即中六、中七学生可入读四年学制的大专课程),所以我们提前招收了正就读中六、中七的学生,加上当时在校学生人数,双重福利的叠加,让我们从15年开始,收生便持续上扬,直到20年、21年,随着那一批学生的毕业,以及香港整体社会面临少子化现象,致使学生人数呈断崖式下滑,最坏的时候在校生人数只剩600多人。”张校长表示,“那几年真是非常难,但我们必须要承受双黄蛋政策带来的先甜后苦的双重利空效应。即使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降低我们的收生标准。”
建筑系讲座教授龙炳颐补充说,“琼楼玉宇、空中楼阁……这些都是赞扬建筑物雄伟的惯用词。然而,建筑物除了外观漂亮好看,内在功能实用以外,细部设计的精准,建造步骤的细致,都需要建筑师在背后一丝不苟的付出。建造一座建筑物跟打造香港珠海学院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需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正规的程序,以保证我们的永垂不朽。”他说,“学院的收生以及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建筑系对学生向来要求高标准,严格要求的结果就是建筑系毕业生获奖也很多,证明收生品质高、流程确实有规范。”

“那时学院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了解状况,搞清楚招生障碍在哪里,21到24年几乎是学院应急求存阶段,所以我们进行了大量调研,看看其他高校在做什么?其他私立学校是什么状况?希望借此找出自己的优势、特点、立足点。”张校长说,“经过这几年在所有同事的努力下,学院在硕士课程转型方面做的很好,香港珠海学院目前已是香港拥有最多硕士课程的私立高等院校之一。我们每一个课程的入学要求都不尽相同,即使如相当受欢迎的中文授课课程,对中英文的水平也都有一定的要求。”
坦然应战 积极面对
在招生策略方面,张校长指出,“香港珠海学院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人数跃升3倍,坦白讲我们在21年到22年是用过招生中介的,因为那时对香港了解还不够,要将学校品牌打出去,最快能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就是中介。但到22年底,我们就停止了所有与中介的合作,因为我们已更多地融入香港、更深地了解到教育局各方面的要求,所以从23年起就不再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或宣传活动,所有课程资讯和招生简章均以学院官方网站公布为凖,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肯定是符合香港教育局要求的。但无可否认,也的确有学生自己申请学校时用了中介,学校的立场当然是希望学生尽可能地独立自主。”
香港珠海学院亦积极在内地和大湾区招生,张校长表示,学院2023年已获中国教育部批准,以“统招”方式,每年可录取100名内地高考考生入读本科课程。“过去几年,由于整体环境因素影响,香港无论公私立院校均面临学士课程报读人数下降的趋势,因此,除加强本地宣传外,我们正在大湾区和海外寻找生源,配合政府宣导以香港为中心的国际教育枢纽政策。”
对于外界认为香港珠海学院“研究生比例过高,收生要求过宽”的传言,张校长坦然回应,“学院未来5年的策略规划,就是将发展研究生课程作为一个重点方向的同时,也努力增加本科生人数。我们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硕士课程,现在是15到20个申请才能录取1个,已开始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希望借由各种奖励、奖学金,鼓励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就读。”
她不讳言,“本科招生相对硕士招生确实更具挑战,即便教育部给了我们统招名额,当然也是要符合中国高考必须达到的成绩要求,对我们来说不容易,但我们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她亦指出,“学院所有课程均已通过评审局的品质保证程式,招生要求也经过评审局审批,我们在招生过程中一直严格高效执行既定程序招生流程,确保学生符合入学要求,所以根本不存在招生要求过宽的说法。”
品牌再造 深耕香江
张校长表示,每年香港大学适龄人口数约在3.8万到4.2万之间,加上教育资源充足,学生亦可选择至欧美等地留学,相对之下,香港珠海学院收生空间更形狭小,“所以学院已尽己所能研究、改进本科课程,成立课程创新办公室,让本科课程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课程选择。譬如,我们计划开设犯罪学及刑事司法学荣誉学士课程,目前已提交教育局和评审局审批,如获批准,最快可于2025学年开办。另外,学院也积极寻求与国际其他院校合作的机会。”
香港珠海学院谢易霖总监指出,“学院向来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式、综合评估、择优录取等原则,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最近,我们还升级了招生报名系统,优化了申请、筛选及录取过程,就是要透过提高线上化程度,减少人为错误,加快录取速度。”而为吸引各类学生就读,香港珠海学院还特别设有针对本地生、内地生、国际生的入学奖学金及助学金。
经过这几年的经营,张校长认为,对于特区政府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学院也有相当贡献,“我们现在在湾区、福建,甚至有些省区,已有不小知名度,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研究课程加本科课程申请人数可望超过两万。”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香港珠海学院除了邀请院士到校进行研讨会与师生互动外,还透过大师讲堂、香江拾珠、智珠骊探等活动与节目,希望借此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互动并扩大影响力。


其中,大师讲堂为香港珠海学院在黄廷方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于今年推出大师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学术专家、行业领袖、社会名家等,就不同主题分享洞见,丰富与拓宽师生们在科学工程、人文社科、商业管理等领域的学习经验。香江拾珠系列则在大紫荆勋贤杨孙西博士捐赠予香港珠海学院设立的茶文化交流室开展读书会系列活动,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社会各界的交流与互动。
香港目前有三家自资大学,张校长表示,“我们对于香港私立大学的发展前景是相当看好的,政府极力打造的留学香港这个品牌,相信将会为香港的高等院校带来新发展。相较香港每年仅数万人的DSE考生,国内每年有高达千万的高考生,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学校质量好、品牌硬,以及特区政府留学香港品牌的加持,香港珠海学院相较国内的私立院校已占有许多优势。因此,我们接下来的计划是希望在27年努力争取正名为大学,当务之急是在这个基础上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正名大学之后的下一阶段是谋远转型,希望能协助吸引不只高才、优才,甚至也欢迎携家带眷来香港的人才,进一步加强学院在香港高等教育界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