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诸小说刊行至今七十年,饮誉四海,为华文文学杰出典范之一,也为流行文化提供源源不绝的题材。2024年正值金庸先生一百岁诞辰,为纪念这位深受海内外华人爱戴的武侠小说大宗师,香港珠海学院于4月18日举办“家国江湖——金庸武侠小说茶话会”,诚邀海峡两岸三地专家学者,相聚于校内新设之“茶文化交流室”,分享阅读金庸小说、研究金庸文化之心得。

活动开始,香港珠海学院署理校长张珍致词,她表示该活动是香港珠海学院“香江拾珠 风云季汇”文化雅集的首次聚会,设立文化雅集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社会各界交流与互动,共同说好中国故事,说好香港故事。
她继指,金庸作品享誉海内外数十年,极具文学及文化价值,是传统中国文学小说文化精神的延续,借此良机举办是次茶话会,回顾金学发展及探讨金庸小说在创作修订、内容主题、跨文本改编、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最新面貌,为下一个金庸百年树立重要的里程碑。

随后杨孙西博士进行主题分享,回忆金庸在香港的工作。他表示,金庸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金庸亦是明报的创始人,并在特区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庸先生发表了许多政论,对香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分享了金庸与茶文化的故事,“金庸先生尤爱喝龙井茶,今天我们也准备了龙井茶,纪念金庸先生。”

随后多位嘉宾进行了内容详实、角度多元的主题分享:饶宗颐文化馆名誉馆长陈万雄以《我所理解的金庸和查良镛先生》为题开启研讨会,分享了对金庸及其作品的个人见解及深刻理解。香港文学馆馆长潘耀明发表了题为《历久常新的金庸话题》的演讲,强调了金庸作品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意义。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退休国文系教授林保淳则从文学角度探讨了《金庸小说中的民族主义观点》,而香港著名作家沈西城的演讲《金庸为什么要写韦小宝这个人?》则深入分析了金庸笔下的著名角色韦小宝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带来了关于《作家金庸与小说人物心理关系的立体化架构》的精彩分析。香港都会大学副教授梁慕灵,则聚焦于《论香港与金庸小说研究的发展》,指出了金庸小说在学术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此外,来自中国武当武术协会的黄崧峻分析了《金庸武学与道家仙学》的交融,香港女作家协会主席何佳霖则探讨了《金庸笔下的女子个性与其命运走向》。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专任讲师赖庆芳,则以《论金庸笔下的美人》为题,深入探讨了金庸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美学和象征意义。
活动接近尾声,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董就雄,助理教授邱健恩、常慧琳、庄文龙,兼职助理教授徐康,副教授梅真、杨明作分享。最后,香港珠海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冯锦荣总结茶话会。
是次研讨会不仅丰富了参与者对金庸作品的理解,也强调了金庸在中国及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均表示,此类研讨会对于推动中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