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逸豪:《噤若寒蝉》——港英时代的政治审查

范逸豪:《噤若寒蝉》——港英时代的政治审查

日期:2024-08-06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范逸豪

今天的香港,言论自由被视为理所当然,很多人以为这是拜“自由”的大英帝国所赐。如果持有这种观念的朋友,欢迎关注《噤若寒蝉:港英时代对媒体和言论的政治审查(1842-1997)》(下称《噤若寒蝉》)。这本书。作者是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本地法律史学者——吴海杰教授。笔者在刚过去的书展因为师长的推荐而留意到这本书,读后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言论并非天生自由,香港的言论自由之路也曾经有过很多不为人知的坎坷。

香港缺乏历史教育,以至于大多数年轻一代提起香港的历史,往往就始于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然后就是“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本侵略时期,再之后就是1980年代香港乘著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跃成为国际大都会。从1842年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香港的历史当然不仅仅是这寥寥几十字可以概括,在我们忽略的历史盲区内有多少影响我们今天生活的往事?《噤若寒蝉》是一部深入探讨香港过去殖民统治下的言论自由状况的重要作品,引领读者从一个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原来大家习惯如空气的言论自由,并没有想像中的唾手可得。

在真正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并没有殖民统治者的历史告诉我们的那样祥和快乐,这是作者希望透过《噤若寒蝉》告诉读者的一个真相。书中运用大量当时的报刊、解密文件、重要人物书信等史料,从史料的角度客观的还原出港英时期,香港政治、社会及法律方面鲜为人知的一面。

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探讨了1842年至1997年香港的三个不同时期:1842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67年以及1967年至1997年。这样的三段式结构使作者能有条理地梳理并分析这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言论自由的变迁轨迹。

我们知道,言论自由并不仅仅是口头的自由表达,还包括出版等形式。书中谈到的第一个时期是1842年至19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殖民统治时期,那时候的香港并没有得到伦敦当局的太多照顾,甚至连尊重也没有。作者通过大量资料的梳理,勾勒出了这一时期香港言论环境的严峻状况,原来英国殖民当局对报刊和言论的种种限制措施,如实施出版许可制、设立报刊注册制、对批评殖民地政府的报导进行查禁和扣押等。这些手段使得香港在这个时期的言论自由受到了很大压制,报业经常面临被查禁、扣押或遭受其他处罚的风险,不得不采取自我审查的策略。

新中国成立到1967年反英抗暴之前的时期,算是香港市民力争言论自由的艰苦时期,作者研究发现,港英当局因为香港社会的爱国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不得不收紧对报刊和言论的管控措施,甚至公开承认这些管控是为了应对所谓的“中共渗透和颠覆活动”。作者深入分析了港英当局如何通过修订法律、实施间接控制等方式,收紧对报业和舆论的掌握。这一阶段,香港媒体和言论自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打压,也有不少舆论工作者因言获罪。

反英抗暴让港英当局意识到,不可能一味打压言论自由,也不可能阻碍香港市民的爱国行为。这让港英当局在1967年后逐步开放对言论的管控,因为要维护香港的社会稳定。但同时,当局也始终保持紧盯和控制,介入一些被视为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舆论事件,作者分析了港英当局如何在“有限度开放”与“收紧管控”之间不断权衡调整,以应对香港回归祖国前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这种情况维持到1997年为止。回归后的香港才算拥有了相对完整的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在香港回归祖国后,一直受到基本法第二十七条的保障。但2019年的“黑暴”逾越了言论自由的边界,严重冲击了国家安全。基本法序言与总则开宗明义强调,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只有国家安全,才有言论自由。经历过2019一劫的读者在阅读《噤若寒蝉》一书后,更应该知道今天所拥有的自由来之不易。

(作者系就是敢言计划成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孙艺宁 监制:姚润泽
驻港国家安全公署:香港特区国安法治绝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李家超:助力国家中医药“走出去”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
香港原讼法庭就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判刑
打开看看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