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过敏症团队的最新研究,针对市面上六种最常食用的蟹进行分析,利用64个蟹过敏确诊个案的血清样本,测试出11种蟹致敏原及其不同的抗原表位同源性和致敏性。六种蟹当中包括不是真正「蟹」的皇帝蟹,团队亦找出其独有的致敏原。此等发现将有助推动食物敏感的精准诊断,让海鲜过敏患者能够在指导下进食不同的海鲜,以改善他们的营养摄取和生活质素。研究已于权威过敏科国际医学期刊《Allergy》及两个国际过敏大会(美国过敏、哮喘及免疫学学会2025国际会议和2025年欧洲过敏及临床免疫学会年会)上发表。

蟹是最常见的成人海鲜过敏原因
全球约有2%人口患有甲壳类及贝壳类海鲜过敏(统称为贝类过敏),包括虾、蟹、扇贝、青口、蚬、龙虾、蚝和鲍鱼。在食物过敏当中,贝类过敏是香港青少年和成人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成因。蟹是继虾之后第二普遍的致敏原,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喘鸣,严重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慈善基金会儿科教授、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梁廷勋教授表示:「由于一般人开始食蟹的时间较鱼或虾迟,因此通常会在年纪较大时才发现有蟹过敏;加上部分鱼或虾过敏患者会随年龄增长对此两类海鲜产生耐受性,因此在成人群组中,蟹过敏比虾过敏更常见。」

研究锁定11种蟹致敏原
中大团队从六种最常食用的蟹包括花蟹、蓝花蟹、青蟹、松叶蟹、大闸蟹及皇帝蟹的蟹钳中抽取蟹肉,并萃取其肌肉蛋白以配合64名蟹过敏患者[1]的血清样本进行致敏原分析。团队成功测试出11种蟹致敏原,及其不同的抗原表位[2]同源性和致敏性,其中八种致敏原更是首次发现(详细资料见附录表一)。而由于皇帝蟹在生物分类中不属于螃蟹,研究团队独立为其进行特异性过敏原鉴定,锁定苹果酸脱氢酶为其独有的致敏原,并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免疫学联盟(WHO/IUIS)致敏原命名资料库中注册为Para c 11。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朱嘉濠教授解释:「皇帝蟹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螃蟹,而是由寄居蟹的祖先进化而来,属于异尾类动物,因此它的生物蛋白结构亦跟螃蟹有别。虽然螃蟹的肌肉蛋白中同时存在苹果酸脱氢酶,但我们发现皇帝蟹的苹果酸脱氢酶致敏率高达41%。这是首次识辨出皇帝蟹独有的致敏原。」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卫懿欣博士表示:「我们对蟹肌肉蛋白进行系统分子分析,证实11种蟹致敏原在不同螃蟹物种之间都有相似的蛋白基因表达,主要蟹致敏原精胺酸激酶和原肌球蛋白的抗原表位相似度高达90%以上,但特定致敏原的抗原表位相似度仅68%。同时,每名蟹过敏患者的血清样本对不同致敏原所呈现的致敏反应不一,这总体上突显了蟹过敏存在特异性。」
梁教授总结:「我们儿科过敏症团队于过去十年领导海鲜过敏研究,先后发现鱼类及虾的主要致敏原,而是次研究针对最常食用六种蟹而整合的致敏原资料,将进一步帮助我们为海鲜过敏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个人化诊治方案,以免患者不必要地戒口。」
此研究获研究资助局(RGC)、医疗卫生研究基金(HMRF)及其他基金支持。
[1] 蟹过敏患者是指在食用蟹之后两小时内出现即时过敏反应并确诊的人士
[2] 抗原表位是指IgE抗体(一种与过敏相关的抗体)与致敏原结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