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应对极端天气机制点个赞-紫荆网

给应对极端天气机制点个赞

日期:2025-07-21 来源:香港商报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香港今年首个十号飓风信号20日悬挂,历时近7小时。台风“韦帕”来势汹汹,在政府跨部门部署应对周全、市民积极配合之下,香港安然渡过风灾,并无重大伤亡,社会秩序迅速恢复。防灾应对不可松懈,当局须不断强化面对极端天气的应变能力,把灾害的风险和影响降至最低。

香港能从容应对“韦帕”,正是吸取历次风灾教训、持续改革应对机制的成果。2018年“山竹”袭港,造成逾6万宗塌树报告、逾400人受伤,社会运作一度瘫痪,市民翌日上班上学大受困扰;2023年“苏拉”带来狂风暴雨,随后黑色暴雨造成严重水浸,黄大仙情况尤其严峻,地底设施与商场被洪水吞没。政府事后主动检讨,推动跨部门联动、强化天气预警与紧急反应机制,今次“韦帕”来袭前后的超前应对节奏明确、执行有效,正是机制改革见效的表现。

今次台风应对,部门之间配合顺畅,社区网络亦充分发挥作用,值得表扬肯定。得知台风即将袭港,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一早启动统筹,渠务署动员180队紧急队伍巡查全港近240个水浸黑点,路政署检查行人隧道水浸警报系统;保安局透过联合运作平台监察情况,民安队、消防等部门随时应对,降低风险,地区民政处、关爱队、区议员与义工等也不惧风雨,在34个庇护中心支援超过250名市民。同时,市民亦配合指引留家避风,展现出社会整体的防灾共识与自律。这场应对行动,不仅是一场实战演练,亦是一次制度验收,反映出香港防灾机制日趋成熟,值得点赞。

极端天气频现也在提醒我们,此诚非偶发现象,而是全球新常态。气候变化推升海温与湿度,不仅强台风与黑雨频繁来袭,山火、雷暴等异常天气现象亦越趋常见,今年香港多次录得山火及持续高温日数,部分地区空气乾燥、火警危险警告长时间生效。应对天灾,最忌“临急抱佛脚”,香港不能只聚焦某一种天灾,而应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将水灾、风灾、山火、高温等不同类型极端气候纳入同一治理框架,加强统筹、提升资源配置与科技应用能力,务求做到“多灾一体防”。

环顾全球,极端天气导致的灾害频仍。美国近期多州遭暴雨侵袭引发洪灾。2025年7月4日,德州中部出现暴洪,至今已知逾130人死亡;宾州因15日暴雨导致洪水,造成伤亡惨重。事后调查显示,部分地区预警不足、应对滞后,导致民众无法及时撤离。这些案例正为香港敲响警钟,在极端天气之下,任何一环失效都可能酿成重大灾难——简言之,这不完全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使然。港府已有相对成熟的防灾体系,但风险绝不会真正消失,唯有更周全部署、更准确预测、更敏捷应变,才能避免憾事重演。

打风后,香港市面迅速复常,让人大大松了一口气,但这并不意味可以松懈。香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须时刻关注气候变化风险,透过全政府动员、跨部门协作、社区参与及制度优化,全方位提升防灾应对能力。只有安全稳定与高质量发展并重,方能在各种挑战中塑造更有韧性的未来,香港这个全球首屈一指的安全城市,才会更加有备无患,更加无惧风雨。

来源:香港商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安涛 校对:江心雨 监制:连振海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