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时有突破。中文大学辖下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获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成功研发专利技术MOZAIC,结合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与人工智能,为感染难辨梭菌的患者配对合用菌群治病。中心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医院管理局已引入技术,截至5月已有48名病人受惠。
69岁的周绮薇忆述感染难辨梭菌的痛苦:「一日拉肚子十多次,拉到腿软。虽然不是剧痛,只是小痛,但肚子总是不适,马上要拉,而且便血。我很害怕,每天以泪洗面。」
她辗转求医,花费数十万元,服用抗生素等不同药物均未见效,直至接受肠道微生物移植治疗,终于痊愈,至今三年多以来不曾复发。
这项技术通过提取健康人士粪便中的有益菌群,经内视镜注入患者肠道,重建他们的肠道微生态。
周绮薇说:「当日我早上8、9时入院接受治疗,下午5、6时已不再便血,简直是奇迹。」

益菌失衡 年逾三千
过去三年,本港每年有超过3,000宗感染难辨梭菌的个案。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联合总监、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陈家亮指,长者、慢性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患者、经常服用抗生素的人士均为高危群组。传统抗生素治疗不仅效果有限,复发率和死亡率更分别高达35%和40%。
陈家亮解释:「长时间接受高剂量抗生素使肠道中的益菌一扫而空,难辨梭菌便乘虚而入。我们相信随着人口老化,经常使用不同抗生素医治各类感染,这方面的问题只会一直增加。」
科研突破 精准配菌
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2020年获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在科学园建立亚洲其中一个最大型的粪便样本库,收集各地不同年龄、不同国籍,健康或患病人士的粪便,并成功研发专利技术MOZAIC,将沿用多年的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配合人工智能,精准地为病人配对合适的肠道微生物。

陈家亮说:「肠道细菌多逾数十亿,若以人工筛选合用菌群,成效很差,而且需时长。人工智能可处理这些大数据,分析哪种是益菌,不同的菌如何配对,令感染难辨梭菌病人的治愈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

中心成功将科研成果落地,将技术应用于本港公私营医院。医院管理局已将技术扩展至所有联网,截至今年5月共进行超过50次治疗,共有48位病人受惠。
中心近月再获InnoHK资助第二个五年营运期,将研究透过肠道微生态诊断自闭症、脑退化等,以及开发新药物。
政府支持 科研落地
InnoHK两个研发平台下29个研发实验室和中心分别聚焦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和机械人科技,与海内外逾30间顶尖大学和研发机构合作,汇聚超过2,500名科研人员,支持近500个研究项目。
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表示,InnoHK致力协助科研团队将成果落地:「本港大学教授科研水平卓越。我们希望他们完成科研后,能将成果转化落地。他们需要建立网络,连接潜在投资者和用家,我们希望透过科学园的创科生态系统,将他们与不同界别的人士联系起来。」

李国彬形容科研成果亮丽,正在申请和已注册的专利超过1,200项,他期望相关成果能为社会和经济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