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习主席纵论教育,指引香港强基铸魂-紫荆网

屠海鸣:习主席纵论教育,指引香港强基铸魂

日期:2025-07-18 来源:大公报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屠海鸣

习近平主席《论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近镜头:温暖的瞬间》繁体版,近日由联合出版集团出版发行。昨天,《大公报》、《文汇报》在显著版面突出报道了这一重要新闻。

前天(16日),香港书展开展首日举办了新书发布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周霁、紫荆文化集团董事长许正中出席并致辞,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公务员学院、行政长官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立法会议员,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有关负责人,中资机构代表,以及香港政商界、教育界、文化界代表,香港政团、社团代表,香港青年代表,内地出版界代表等出席新书发布会。

《论教育》收入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近镜头:温暖的瞬间》精心选取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精彩瞬间照片,生动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三部图书繁体版的出版发行,对于香港居民持续增进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论教育》一书,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深入阐述了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的更高要求。书中所收文章高瞻远瞩,论述深刻,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领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国之大者,教育为本。在2019年香港发生的修例风波中,许多青少年沦为反中乱港势力的“棋子”,暴露出香港教育的严重问题。如今,香港已经实现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步伐加快,痛定思痛,正本清源,我们就具体事项进行纠偏纠错的同时,更应从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高度,认真思考和谋划香港教育的未来。

习主席《论教育》对于香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使我们要强基固本、筑底赋能、铸魂育人,构建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实践。

心怀“国之大者”,把握根本问题

《论教育》收录的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9个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讲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论教育》收录的《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习近平主席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讲话的要点。习主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习主席反复强调教育要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认真领会习主席的重要论述,再看今日之香港。在教育的根本问题上还须提升认知、找准定位、厘清思路、强化措施。

今日之香港,早已不是“殖民”时代的香港,而是中国的香港,是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香港教育不能因为“两制”之别,而虚化“一国”之同。鉴于此,笔者认为,对照习主席的《论教育》,香港教育应做好以下三个“必答题”:

其一,回答“培养什么人”。香港教育应培养具有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国际视野的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香港的未来。具有国家观念,才会始终与祖国同心、同向、同行;具有香港情怀,才会以港为家、倚港兴业;具有国际视野,才会打开格局、纵横天下。

其二,回答“怎样培养人”。教育界有句名言“因材施教”,民间有种说法“对症下药,缺啥补啥”。反思修例风波的惨痛教训,香港回归以来的国民教育缺失是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纵深,力求入脑入心。

其三,回答“为谁培养人”。修例风波的教训是悬在头顶的警钟,香港教育决不能培养殖民者和反华势力的“代理人”、“追随者”。香港教育要为香港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栋梁之才。

育人先“强师”,培养学生“引路人”

《论教育》收录的《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2013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习近平主席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习主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调“教师要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论教育》收录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习主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论教育》收录的《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习主席的精辟论述,高屋建瓴,直指要害,令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形”,“育人”是“魂”;“教书”是“末”,“育人”是“本”。如果“育人”的目标、方向、标准含糊不清,或被刻意扭曲,“教书”也只会赋予学生“负能量”。

以香港国安法实施前的“羊村绘本”为例,该书通过儿童故事的形式,向孩子灌输政治思想,煽动仇恨。涉案的5人最终被判监。如此“教书”,不是育人,而是害人!回顾修例风波期间,本港部分学校,“黄师”当道,荼毒学生,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令人愤慨!

习主席的讲话启示我们,香港教育要构建符合“一国两制”本质要求的教育体系,必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增强教师的国家观念。为此,应重点在以下两处着力:

其一,深化香港教师赴内地学习交流培训,让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国情。近年来,香港教师赴内地学习交流培训的活动日益增多,涵盖传统文化、科技教育、法律等多个领域,收效甚好。比如,“中华传统文化校长研修班”已经举办三届,学员大部分是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部分学员赴北京、南京等地考察。我们应将其常态化;未来,应争取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赴内地学习交流培训。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执教,“走进内地、认识祖国”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其二,强化对教师的宪法、基本法、国安教育的考核,让教师更明晰职责。宪法和基本法构成了香港特区的宪制基础,香港国安法和香港国安条例构筑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屏障。这些法律是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法治保障。每一位教师明白这个道理,扛起各自的责任,才能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合格“铺路人”,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成熟的“引路人”。

“铸魂”是核心,弘扬主流价值观

《论教育》收录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习主席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习主席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主席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比喻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发人深思。

香港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但“多元”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主流”。习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全体香港同胞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

弘扬主流价值观,需要香港社会共同努力,由于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因而,学校承担着重要责任。

习主席的讲话启示我们,香港教育须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方面持续用力。当下,应向香港青少年厘清“三个逻辑”:

其一,历史逻辑。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香港作为岭南地区的一部分就已并入中国版图,香港被英国人殖民统治仅有百余年的历史。香港与内地文同书、话同音、人同种,香港自古属于中国。历史告诉我们,爱国爱港,天经地义!

其二,现实逻辑。“一国两制”不仅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而且令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特殊优势。一方面,“背靠大树好乘凉”,香港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另一方面,“舞台广阔好施展”,香港联通世界的优势更加彰显。“一国两制”是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其三,发展逻辑。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后盾,内地始终是香港的最大支撑。随着国家实力日益增强,香港这艘“小舟”,在国家这艘“航母”带领下,一定会乘风破浪,勇毅前行,驶向美好未来。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三个维度,让青少年正确认识香港的身份定位,就能令“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特区与内地一样,需要强基固本、久久为功。习主席纵论教育,为香港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香港应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魄力、更实的举措推进教育改革,贡献国家,造福人民!

教育强国,香港不应掉队!民族复兴,香港不会缺席!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大公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可熠 校对:刘雨晨 监制:姚润泽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