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昆
彰显改革决心特区政府主动出击回应诉求
较早前,运输及物流局向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提交规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立法建议,终于为这个困扰香港社会多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踏出清晰明确一大步。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在会见传媒时明确表示,网约车问题虽然复杂,但不应该再拖延,政府必须拿出解决方案。这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勇于承担、敢于破局的决心,积极回应社会各界期盼多年的立法规管诉求。
事实上,自2014年网约车平台进入香港市场以来,一直处于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也令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市场的多元选项,长期处于清晰不明且不利其发展的状态:一方面是时代趋势的大发展,即多元共享经济式的点到点个人化交通选项,是社会大众“有得拣”的正面诉求,当局一直未有给予合法合规的肯定,对社会大众使用其服务未有权益的保障及误堕任何法律风险是有所担忧;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的士业界只求牌价逐利而忽视服务质素已百般包容,惟在“欠缺选择”的情况下,唯有“硬食”使用的士车辆作为唯一的“点到点”交通选项,社会怨气只会“有增无减”,大众在无可宣泄的情况下,更会加深当局为巩固的士业界的固化利益形象,长久不利特区政府有效施政。以上说明,特首李家超的“主动出击”,是有为政府的有为担当。纵观这段期间的社会舆论,大众一致认同特区政府立法规管网约车之举,是敢于破局、敢于改革的表现。
政府是次主动出击,提出全面的规管框架,涵盖平台、车辆和司机三大层面,正是回应了市民对多元化、优质化出行服务的迫切需求。根据政府调查显示,香港每日约有19万人次选择网约车服务,占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总量的22%,充分反映了市民对这类服务的殷切需求。数据不会说谎,社会大众的消费行径也是因应时代大趋势的发展,对“优质便捷”的出行服务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的士业界固化利益思维阻碍市场良性竞争与发展
多年以来,的士业界享有道路交通服务的独特特权,包括可以在大部分的路边截车、24小时营运,以及使用遍布于香港各区的的士站等的专营权利。有关的士业界多年享有的“特权”,《紫荆》网站的文章,题为:“立法规管网约车乃大势所趋的士业界摒弃抗争方可逢生”已有所指出,这里不作多撰。
然而,部分的士牌主只关心牌价升跌,而非提升服务质素,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导致的士服务长期质素参差,与市民期望的服务表现存在巨大落差。的士牌照自1994年起停止增发,数量一直维持在约1.8万个左右,加上“人车分离”政策,即司机可以是“租用”车辆的“老板”,牌主则是车辆的“老板”,这有趣现象固然令的士牌照变成投机炒卖工具,作为租车司机,更没有需要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遗憾的是,面对网约车合法化的立法建议,的士业界仍然抱残守缺,提出种种“规管”网约车的建议,实质上是希望继续巩固其固化的利益。部分的士业界甚至认为现时的士供应已“足够应付”市民需求,无需引入网约车。这一保护主义思维态度,完全忽视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者的选择权利。
根据不少媒体报导,引述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的士牌价升跌不会影响方案推进,“牌价升跌唔会窒碍立法规管网约车嘅速度同决心”。有关消息令社会大众倍感欣喜,可以说,政府以市民利益为优先,不会因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改变立法态度。
借鉴国际经验 避免过度规管窒碍多元式的共享经济出行服务发展
从全球经验来看,网约车与的士并存已成为国际趋势。在内地、澳洲、新加坡等地,网约车平台已合法化并受到法例规管。以日本为例,政府于2024年4月开始在东京都等地区有条件开放“白牌车”,容许私家车司机以网约车形式载客;新加坡自2017年起允许网约车服务合法化,采用灵活的规管制度,重点放在安全保障和良性竞争,并没有为网约车司机或车辆设立数量上限;德国等欧洲国家虽然对网约车采取较严格监管,但仍然容许网约车平台与的士公司合作,提供多元化的优质出行选择。
香港政府在制定立法建议时,的确充分参考上海、深圳、新加坡、伦敦等地的规管经验,确保规管框架既能保障安全,又不会过度限制市场发展。现阶段政府应先聚焦确立规管原则,将网约车数量等细节问题留待稍后短期内处理,这种分阶段立法的做法既务实又能明确回应大众期盼已久的诉求,与民众站在一起达至“社会共赢”。
立法规管促进行业良性竞争为社会迎来多重效益
立法规管网约车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更多出行选择,也能为政府带来可观收入。必须指出,过去的士业界欠缺电子支付的付费方式,主要是便利部分的士司机不用如实申报收入以逃避缴税。是次政府建议向网约车平台征收牌照费,并考虑就每个网约车程征费,用以支援的士业界提升服务质素,一来是可以为库房带来更稳健的税收,二来网约车司机收入增加透明度,能确保业界维持公平竞争,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网约车的合法化将迫使的士业界反思和参与竞争,政府已推出的士车队制度,五家营办商获发车队牌照,展示了的士业界透过科技提升服务的可能性。是次立法建议更容许网约车平台同时提供网约车和的士召车服务,以及容许现时拥有的士驾驶执照的人士无须额外考核便可申请驾驶网约车资格,这些措施都有助推动两个行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互补共存”,直接得益的是依靠驾驶“揾食”的司机及有机会使用服务的99%社会大众。
根据政府调查,超过七成受访的士司机已透过网约渠道取得订单,反映网约车技术实际上已经成为的士业界提升服务的重要工具。规管网约车将为整个多元点对点交通出行服务市场缔造良性竞争环境,最终受惠的是仍然是广大的社会民众。
迎接多元共享经济新时代破除利益固化是应要之举
政府主动解决多年来未有立法规管网约车的问题,展现了锐意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在这个属于共享经济的时代,网约车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大趋势,香港作为国际城市,是没有选择地必须与时并进,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出行选择是当局敢于破局的良善之举。
的士业界需要跟随时代进步而作出改变,不能再抱著保护主义思维阻碍市场发展。的士牌价的升跌绝对不是社会大众及政府需要考虑的立法因素,更不会因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改变方向。所以,的士业界是时候因应接下来面对网约车的竞争,站在社会大众这一方,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且价格优惠的良好态度与服务。
立法规管网约车不是要取代的士,而是要让的士和网约车并存互补,增加优质点对点出行服务的市场供应,为乘客提供更多选择,达至多赢局面。随著规管框架的落实,香港将建立一个更加规范、有序、高效的出行服务市场,为构建智慧城市和提升市民生活质素作出重要贡献。这场立法不仅是对网约车的规管,更是对整个交通服务市场的重构,标志著香港正式踏入多元共享经济的新时代。
(本文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秘书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