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交易四周年。据中国生态环境部消息,目前中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健康有序,碳排放权的交易活跃度明显增强,市场对全社会减排成本的降低作用显著。

据央视新闻报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15日,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了6.7亿吨,累计的成交额也超过了462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据中国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4年来,交易的活跃度显著增强。其中2024年全年的成交额超过了180亿元,同比上升近25%,创历史新高。而碳排放配额的价格在2024年11月曾超过每吨100元大关,近期市场的碳价稳定在每吨70元—80元,与开市初期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据了解,目前,首批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全国2000多家火电企业已经树立起了“排放有成本,减排有收益”的理念。在压实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的同时,推动企业技改实现降本增效。
上海环交所表示,单向竞价将满足各行业对配额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提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完善碳价形成机制,推动碳排放配额流动和高效配置。
据了解,行业扩围是今年全国碳市场最显著的变革。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方案要求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案预计将涉及1500家企业共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