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署昨日发出首个正式的士车队牌照,该车队随即投入服务,署方亦透过多种线上线下方式向市民及游客介绍的士车队服务资讯,便利乘客预约。特区政府此举回应了市民和游客对于改善的士服务质素的意见和诉求,是令的士行业迈向升级转型的重要一步,其工作值得肯定。随着未来有更多的士车队陆续投入服务,当局应适时总结经验,督促的士车队及时优化改进,以更好地回应乘客的关注和需求,让其以优质服务成为业界楷模,从而带动的士行业良性发展,提升在香港市民和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首个的士车队牌照的发出,为改善全港的士服务带来了契机。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昨日亦表示,当局将于未来一至两星期向立法会提交附属法例,强制规定在所有的士车厢内安装“三宝”,包括车厢摄录机、行车记录仪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要求的士司机提供电子支付方式。这些措施将全面提升香港的士服务的质素与效率,是的士行业升级转型的新开始,全港市民和游客都将乐见其成。
不过,香港文汇报记者昨日实测遇上叫车难的问题。记者首次从的士车队提供的网约平台叫车逾5分钟,平台显示“未能指派司机”,订单随即自动取消;再次叫车约4分钟后,成功获平台指派一名司机,惟记者无法查看司机的实时位置,且该订单在30秒后被司机取消,平台随后再次尝试指派司机,但仅等待约1分10秒,系统再次显示“未能指派司机”,订单被正式取消。记者前后共耗时约12分钟,最终未能成功叫车。这些问题反映出车队在派单规则、司机人手等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新服务投入运作初期出现问题可以理解,的士车队对此应该秉持“早发现、早跟进、早解决”的态度,从乘客角度出发,积极优化服务流程,确保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例如,的士车队应考虑修改派单规则及优化流程,包括规定获派单的司机不能单方面取消预约,以减少乘客的不便。同时,指派司机时间过长也反映出车队司机人手和车辆不足的问题,车队应积极“招兵买马”,以迅速回应叫车需求,提升乘客的约车体验。如此方能实现的士车队成立的原意,并为整个的士行业树立良好榜样,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首支的士车队有自己专属的网约平台,随着其余4支的士车队将陆续投入营运,若乘客需要下载不同流动应用程式或到不同网页预约的士,将极大影响便利性。长远而言,运输署应考虑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中央预约平台,将各车队的网约服务统一整合。例如,可参考内地经验,将预约功能内嵌至地图或支付应用程式中,为乘客提供寻找地点、定位、叫车、支付都可以“一App搞掂”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大幅提升约车的便利性和快捷度,将“以乘客为本”体现至更新、更高的层面。
此外,特区政府正筹划引入全面网约车规管制度,当局可借此机会参考的士车队的营运经验,并结合乘客对不同情况、细节的关注,以制定相应的规管措施,让的士和网约车可以并存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共同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多元的出行选择,为香港打造更完善、丰富的交通服务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