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帆
香港特区政府日前批准北环线项目首期财务安排,标志着这项关乎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战略工程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观察这条重塑香港发展格局的轨道,港府将其主支线工程巧妙合为单项目分步推展,一举将双线通车时间统一锁定于2034年,较原计划提前两年。笔者认为,此非简单的效率叠加,而是“成熟一项推一项”原则下的精准施策,如利刃斩断繁冗程序之茧,为城市发展赢得宝贵先机。
务实创新突破基建困局
工程整合仅是序章,引入“国标”更显破局之智。面对支线跨境特质,政府以开放胸襟引入内地铁路建造标准与资源。须知中国早已主导国际铁路联盟全部13项高铁系统标准制定,从设计到运营,尽显技术话语权。民航、航天领域中国标准亦获全球广泛认可,例如2024年,中国民航以90.19分的历史最好成绩完成国际民航组织普遍安全监督审计(USOAP),位列世界前列。
因此,此举并非生硬嫁接,实为善借“他山之石”的务实创举。对“国标”的偏见实为无形枷锁,唯有卸下藩篱,方能融汇两地优势,在安全基石之上筑起效率通途,为千亿造价大幅减负。
而面对约千亿港元的总投资规模,政府创新采用“扣减定额地价代注资”模式。批予港铁的26公顷用地开发时,可直接抵扣390亿港元地价。该设计既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又避免港铁承担“铁路+物业”模式下的长期融资风险。当楼市处于调整周期时,这种基于土地价值的信用支持机制,为项目提供了确定性保障,堪称“筑巢引凤”之典范。
另外,路政署成立专责小组统一协调审批流程,等同将整个北环线工程统一由路政署统筹,可提升效率,亦有效解决港府以往多头管理问题。作为跨境项目特殊环节的口岸衔接方案,也因统筹机制实现同步推进。这种"一个窗口管到底"的模式,可成为香港基建审批制度改革的参照样本。
“破”与“立”的辩证统一
笔者以为,北环线的创新密码,核心在于“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破的是刻板成见与僵化模式,立的是兼收并蓄的工程标准、灵活务实的融资智慧。当“中国标准”的可靠与高效在香江之畔落地生根,安全与效率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并行不悖的双轨。《论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入先进标准与优化治理流程,正是磨砺城市发展之“器”。
综上可见,北环线证明香港完全可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创新坐标。它印证了在“一国两制”优势下,香港能如何以“识变、应变、求变”的施政哲学,在基建困局中破茧成蝶。随着2034年双线贯通的实现,北部都会区将获得真正的战略支点。笔者期待,今日的制度创新,能成为未来香港基建的常态。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