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勇
习近平主席强调,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需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与风险应急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创造1.7亿个新就业岗位;高盛更指出,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自动化转型将为中国整体GDP带来0.2%至0.3%的提升。为了抓紧人工智能机遇,李家超特首推出30亿人工智能资助计划,并于《财政预算案》预留10亿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推动本地研发与产业应用。
随著AI应用至金融、医疗诊断、社交等各领域,其潜在风险日益凸显,既可能成为个人私隐和商业机密的泄漏途径,也可能成为造谣、欺凌的工具。AI从研发到应用,整个过程均依赖海量数据,若无法有效保障私隐,不仅动摇市民使用AI的信心,更会阻碍香港数码化进程。
科技发展往往领先于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平衡机遇与风险。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第一,强化公众教育,通过讲座、课堂教育等途径,提升社会整体使用AI的伦理和私隐意识,建立数据安全基础;第二,建立“创新激励+权益保障”的AI发展框架,在鼓励科技企业研发技术的同时,明确数据收集、使用、储存的边界,制度化防范数据泄漏、算法歧视、深度伪造等风险;第三,参考内地与欧盟的先进经验,并结合香港实际情况,针对AI研发、数据处理、应用场景等环节完善法律框架,生成式AI、面部识别等高风险应用更宜制定专项规范,确保AI安全、可靠、可控。
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已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仍能透过构建制度,决定AI应用方向与社会影响。从中央政策指引到特区政府投入资源,从协调国际规则到本地立法实践,构建完善的个人资料保障制度,目的不只在于保障市民私隐,更是释放AI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我们期望法律规范能与技术创新、伦理准则之间达成平衡,让AI技术成为推动香港经济腾飞、提升社会福祉的可靠引擎,让这座国际都市在人工智能时代抓紧机遇,克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新界社团联会(新社联)会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