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许鸿鹄
当热带气旋“丹娜丝”的残余雨带逼近香港时,天文台预测全日降雨量可能达390毫米,这相当于2025年全年降雨量的六分之一。面对这场可能改写历史的极端天气,香港政府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预测可能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依然果断采用“超前部署”安排,提早一天宣布全港停课。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决断力,恰恰印证了政府治理的核心价值:在生命安全面前,任何侥幸心理都是奢侈的。
天灾预测的“灰度地带”与决策勇气
热带气旋的预测本就是“灰度科学”。天文台长陈柏纬早于2022年已曾解释:“降雨的地方,其实如同烧滚一锅水,不断给予能量对流发展,但一锅水的气泡在何处出现,有很大随机性。”当“丹娜丝”的实际降雨量未达预测极值时,社会上难免出现“狼来了”的质疑,但这恰恰凸显了政府决策的复杂性:若因噤声效应而缩手缩脚,当真正的灾难降临时,谁来为生命买单?
结果是,香港政府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在“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的统筹下,渠务署提前检查排水系统,路政署巡查道路隐患,民政处通过社区网络传递预警。这种“宁可过度准备,不可临阵磨枪”的态度,背后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守。
“超前部署”背后的治理智慧
现届特区政府的应对模式,打破了传统“当天早上才决定是否停课”的惯性做法,转而构建“提早作决定,让社会有时间准备”的立体防御体系。停课决定为例,彻底打破以往的做法,政府预早一天宣布全港学校停课,避免了以往曾经多次出现的,部分学童错过政府停课公告,结果在“红雨”甚至是“黑雨”的情况下,仍然出门上学。那种危险和狼狈,亲身经历过的学生及家长自然不可能忘记,就连在电视上多次目睹过类似情况的笔者,对相关片段亦可以“历历在目”去形容。政府今次的决定,既需要科学预测的支撑,亦考验决策者的担当。
决策价值:在掌声与责任之间
政府决策从来不是“只求赞许”的游戏。当香港政府坚持科学预测原则,拒绝因外界压力持续发布“红雨”警告时,有人质疑这是“玩弄市民”;当提前停课导致部分家长抱怨“小题大做”时,又有人揶揄政府“神经质”、“反应过敏”。然而这些声音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天灾面前,政府的首要职责不是“精准预测”,而是“主动担责、早作准备”。
这种担责精神在“丹娜丝”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暴雨最终未达预测极值、雨量没有当初预测般高时,政府第一时间不是推卸责任,领导“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的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展现出“揽晒上身”的气魄,强调停课不是个别政策局或部门的决定,而是督导委员会的集体决定。更重要的是,笔者相信,政府在经过今次事件后,肯定会启动检讨机制:如何优化预警系统?怎样提升部门协同效率?这种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恰恰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应有的姿态。
站在2025年无风无雨的今天回望,“丹娜丝”事件给我们的启示远超天气本身。它告诉我们: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政府决策的“确定性”比“准确性”更重要。当官员们选择“宁愿听骂声,不愿听哭声”时,他们赢得的将是整个社会的信任。这种信任,正是现代治理体系中最宝贵的资产。
一个敢作决定的父母官和一个只在乎掌声和吹捧之言的政客,两者之间,我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你呢?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