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勇
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发展,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下关键任务。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勇于追逐梦想。国家于2023年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 - 2025年)》,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李家超特首亦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强化“全校园健康计划”,致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然而,过度使用电子屏幕产品的问题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诸多挑战。
卫生署学童周年健康报告显示,逾四成小学生、八成中学生每日花2小时以上在电子屏幕娱乐,造成的健康影响实在不容忽视。理大研究指出30%香港儿童及青少年因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出现颈椎、肩颈痛等身体不适;国际研究也揭示,6-10岁儿童屏幕使用时间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呈正相关。过度使用电子屏幕产品不仅影响生理发育,影响语言、读写及认知能力,更引发心理健康危机。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发现,青少年在社交平台受品评时,易产生焦虑。因此,如何让青少年善用科技产品,而非受其宰制,已成为各方思考的问题。
现时,不少学校采用“小学锁机、中学禁带”的管理措施,看似隔绝诱惑,却也引发争议:当成年人离开手机便“怀疑人生”,又如何要求孩子在“数字真空”中理解未来?破解困局的关键,或许在于从“堵”转向“疏”。一方面,科技创新应成为解决方案的核心——若能发展全息投影等立体显示技术,让屏幕不再伤害眼睛;若能推行“无屏会议”,用声音交流代替视觉依赖,或许才能顺应时代趋势,顺应人情。另一方面,校园与家庭需共同构建“非屏幕”的成长场景:学校增加室内外活动,让学生游泳、打球、下棋,自然便能放下手机;家长率先示范,每天划定“无屏半小时”,陪孩子散步、聊天。这种场景重构能让青少年在数码世界以外,找到其生活乐趣,找到其奋斗目标。
应对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强化宣传引导,完善监管机制,推动教育创新,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期望各方携手,让青少年都能在数码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取得平衡,踏上充满活力的成长之路,以蓬勃的姿态追逐梦想,绽放光彩。
(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新界社团联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