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晓辉
中国债券通机制运行八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三项重大开放举措,其中南向通投资主体扩容至券商、基金、保险及理财公司等非银机构,成为最具实质意义的政策突破。此举不仅标志着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迈入新阶段,更通过制度创新强化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的核心功能,为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注入关键动能。
此次南向通扩围直击跨境投资的核心痛点。过去南向通仅限银行参与,制约了资金流动规模与多样性。新政将四类非银机构纳入,预计激活更多元化的“北水”南下渠道。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北向通持债规模达4.35万亿元人民币,而南向通托管余额仅5395亿元人民币,存在显著提升空间。非银机构的入场将有效扩大离岸债市资金池,推动香港成为连接内地庞大储蓄与全球债券市场的关键节点。
配套机制优化进一步夯实市场基础。离岸回购业务拓展至多币种、取消质押券冻结限制,以及互换通延长交易期限至30年、引入LPR挂钩合约等举措,实质是构建更高效的跨境投融资生态。香港金管局同步推进的CMU结算系统升级,更凸显其作为“超级联系人”的制度优势——通过规则衔接与操作便利化,降低国际投资者管理人民币资产的风险与成本,强化香港在离岸人民币业务中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数据印证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强劲需求。去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突破万亿元,五年间境外机构持有在岸债券规模复合增速达12%。随着南向通扩容,内地保险资金、理财子公司等长期资金可通过香港配置全球债券,而国际资本亦能借助香港平台更灵活地参与中国利率市场。这种双向流动不仅丰富香港金融市场层次,更推动其从“资金池”向“资产配置中心”转型。
展望未来,人民币股票柜枱纳入港股通、一站式开户平台建设等规划,预示内地与香港的联动将向股权、衍生品等更广领域延伸。当香港持续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深化与内地规则机制对接,其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地位将愈发稳固。在动荡的国际金融格局中,这种“超强联系”既是香港抵御风险的底气,更是其引领全球人民币生态圈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环保从业员总会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