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晓辉
新皇岗口岸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将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创新通关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往来按下加速键。据近日接连由特区政府官员公布的最新资讯,新皇岗口岸通过制度创新,通关时间将从30分钟压缩至5分钟,日均20万人次和1.5万车次的吞吐量设计,展现出特区政府推动大湾区要素流通的决心。
此次通关模式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两地两检”的物理与制度隔阂。旅客仅需一次排队、一次查验即可完成两地出入境手续,这种“北上用回乡证、南下用身份证”的安排,既尊重了“一国两制”原则,又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数据互通。参照澳门与内地合作的成功经验,预先登记制度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高频跨境人员构建了无缝衔接的通关通道。
从区域发展视角观察,24小时运作的纯旅检口岸定位精准契合大湾区“昼夜不息”的经济活动特征。相较现有的口岸设施,新皇岗口岸每日1.5万车次的处理能力,将有效缓解深港交界地带日趋紧张的交通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制度创新具备可复制性,莲塘/香园围口岸的规划跟进,预示着跨境通关便利化将形成网络效应。
制度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本质上是在重构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当跨境人员与车辆能够更自由地流动,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协同效应必将显著增强。对于每天往返两地的70余万跨境学童、商务人士而言,5分钟通关意味着更充裕的通勤时间、更低的交通成本,以及更具确定性的生活安排。
当然,制度创新需要配套措施的同步完善。内地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跨境私隐保护标准、应急处理预案等细节,仍需通过实践不断优化,但方向已然明确。当更多类似新皇岗口岸的制度创新落地生根,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在人员、资本、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中,迸发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环保从业员总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