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界关注大联盟
北部都会区是近年本港各界关注的规划大事,既关乎打造经济新增长点,也涉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空间。由于北部都会区涵盖元朗区和北区,将会涉及十个乡事委员会,当中乡村将成为城中村还是城乡共融,能否检讨小型屋宇政策让乡村族群可持续发展,相信是不少新界人最关心的。
香港自古以来都有人聚居,新界不少村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祠堂和族谱印证。先人聚居成村,离不开建屋居住、离不开耕作揾食、离不开祭祀先祖。建屋、耕作、殡丧祭祖是乡村居民自古以来的权益。英国人霸占新界后,新界各乡先后成立乡事委员会以及设立法定组织—新界乡议局,为港英政府治理新界提供意见。原居民权益,包括建屋权、豁免差饷、沿用旧地租、土葬等权利,由港英政府以行政措施管理。综合而言新界原居民所享有的合法传统权益载于《基本法》第40条,在1997年7月1日起成为宪制权益,特区政府要予以保障。
新界原居民长大后,按惯例在村落周边农地或荒地自建房屋,筹组家庭安居乐业,港英政府管理新界后亦未有改变这些权利。至70年代开始,港英政府著手在新界发展新市镇等一系列卫星城市解决人口问题。为了在新界搬村收地发展以及建立新界乡郊房屋和卫生标准,小型屋宇政策于1972年12月推出,允许年满18岁、父系源自1898年认可乡村的男性原居民,可享有申请兴建小型屋宇(俗称“丁屋”)的权利,最高3层(8.23米高)、每层不超过700平方呎,建成的丁屋亦不需补地价。有关政策以香港法例第121章《建筑物条例(新界适用)条例》予以规定。根据立法会2017年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文件,由政策于1972年实施至2017年9月,地政总署总共执行了 42 131 宗小型屋宇批约,换言之新界现有超过4万栋村屋和丁屋。
值得留意的是,绝大部分市区居民只知道新界原居民享有申建小型屋宇的权利,却不知道丁权与公屋居屋等公共房屋福利不能重叠,只能择一。而且原居民只能透过三种方式有条件建屋,分别是自有农地建屋、以私有农地与政府交换用地建屋、私人协约批地。假如原居民父辈没有留下土地,一般苦等多年都不会有地兴建。同时,有别于市区买卖楼宇有多个银行或财务公司提供贷款选择,原居民在兴建小型屋宇上,甚少有银行承接贷款,私人兴建丁屋有财政难度。香港开埠过百年,不少乡村的空间一早已用尽,小型屋宇政策亦已推出50多年,至今未有修改,不少村民至今一屋难求,家族几户人同住一屋。此外,尽管政策允许700尺的面积,但以新田乡为例,村内不少空间已经告罄,形成有丁权而无地兴建丁屋,情况令人感到沮丧!
80年代,中英两国就香港前程谈判并发表联合声明,香港将回归祖国。在起早《香港基本法》期间,在陈日新主席、刘皇发主席以及各位新界乡议局前辈的努力下,正式将新界原居民的合法权益写入《香港基本法》第40条,将权利宪制化。换言之,兴建小型屋宇、殡葬权等多个原居民权益,受到基本法保障。
正值北部都会区发展,当中包括元朗区和北区共十个乡事委员会。在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释放乡村土地,如何让乡村参与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当局目前在北部都会区提出城乡共融的概念,但有关概念仍停留在口号阶段,未能解答原居民乡村可持续发展、后代繁衍以及海外原居民回流的居住问题。为破局以及进一步释放土地,曾有意见提出丁厦概念,即检讨小型屋宇政策,例如突破三层和楼面面积限制,集合村内众人丁权,合建为现代化大楼。参考海内外经验,邻近的广州或深圳甚至可以发展成为大型屋苑,低层附设商场、公众停车场为该村提供租金回报,加强财政上的可持续性,亦预留了个别土地展示该村文件和历史。虽然一国两制下,内地乡村基层治理与本港有差异,但有关吸纳乡村土地转换为城市市中心发展的经验,值得香港政府思考。
假设以100间小型屋宇所占土地面积上限10万呎地为例,如分别授予建设小型屋宇,还不如整合这10万呎地以容积率发展多栋摩天大厦,不但可以满足或解决部份住屋需求,其余单位由发展商售出作为其他营利部分,是双赢局面。成本方面而言,统一采购和营造也有助管控成本,过程更有效益的。商业楼层部分,也可以按协议由原居民或祖堂享有权益,例如商业回报、停车场等。暂不考虑现时关税战和楼市情况,在将来经济畅旺后,丁厦相关的概念和计划,不单可以解决目前村内土地不足,轮候丁屋时间冗长和规划发展效果不理想等情况。同时可以作为乡村在未来的一条新路,亦可以探讨将来能否鼓励现存于元朗、大埔、北区一带的丁屋加入重建,所带出的投资成本与未来的商业收益,不单止是取得平衡,兼可缔造双赢,三赢局面,对政府、原居民、市民,以及从整体利益角度出发,都是一个多赢的方案。正值北部都会区涉及城乡共融的整体目标,值得在发展区探讨试点工作。
总括而言,现行的小型屋宇政策已沿用超过50年,明显执行和细则上已过时,是时候作出配合时代转变的检讨工作。小型屋宇政策作为《基本法》第40条的新界合法传统权益的一部分,虽然检讨政策会涉及法律、环境、土地规划及需求等复杂问题,但这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必须面对的事情。我们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香港不能再等了!
(发言人何君尧及成员黄子毅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