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时下,香港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回归庆祝日的重要节点,国务院港澳办公众号发表了港澳平文章《坚定笃行团结奋进——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对香港由治及兴给予高度评价。其中指出:“坚持以港为家、倚港兴业的工商界和企业家坚定对香港的信心,发挥推动香港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6月21日在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论坛上的致辞中,再次表明中央对香港的坚定支持。他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央政府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坚决维护开放发展权利,让『中国香港』国际品牌更加璀璨。”
夏宝龙主任还在出席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论坛的间隙,专门抽出时间,与香港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谈交流,听取他们对香港经济、营商环境、行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7.1”庆祝酒会致辞中说:“我们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滞者。”这句话迅速成为本港媒体和社会的“金句”,广为流传。
行政长官是特区政府之首,也是特区之首。他所说的“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特区政府”,而是代表“香港特区”;这句话不仅是说给香港社会听的,也是向中央、向内地、向世界表明香港特区以改革实现更好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包括全体香港人;“改革”是一道“必答题”。工商界是香港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在改革创新中发挥“领头羊”和“顶梁柱”的作用。这不仅是中央的期许,也应是香港工商界的自觉行动。我们不妨从香港工商界面临的变局、新局和大局三个视角来观察分析。
看变局,风云激荡
香港工商界面临的变数,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看。横向,著眼于“空间格局”的变化;纵向,对标于“时间推移”的变化。
从横向看,“地缘政治——贸易保护”给香港工商界带来变数。香港是一个细小的外向型经济体,贸易、以及依附于贸易的产业占比很高,因而,地域政治冲突带来的经贸格局变化,对香港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层次的、系统性的。
今年以来,香港遭遇的最大冲击是特朗普政府挑起的“关税战”,香港作为独立关税区和实施“零关税”的地区,也被无差别对待,这给本港的许多企业带来极大冲击。现在,虽然中美日内瓦会谈达成共识,“关税战”按下了“暂停键”,但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只要美国有一帮政客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还会使出各种各样的招术打压和围堵中国,“一国两制”的香港难以幸免。
除了美国之外,欧盟也时不时的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特别是新能源、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等领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集散地,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整体来看,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行“关门”政策,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香港工商界将长期处于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的风险之中。
从纵向看,“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带来的变数。时下,人类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期。18世纪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蒸汽机,推动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末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电力和内燃机,推动了大规模工业化;20世纪后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计算机、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如今,加速演进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AI+生物+物理”深度融合为特征,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经济和产业形态。
在这样的变革浪潮中,工商界应该意识到,产业边界变得模糊,跨界竞争见惯不惊,未来打败你的,可能不是“业内高手”,而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无名小子”。可以说,竞争更加激烈,且环境难以预测。
外围环境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急剧变化,令市场风云激荡,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敢保证自己是“不倒翁”、“常青树”。不能置若罔闻、等闲视之。这是香港工商界应看到并引起重视的变局!
看新局,机遇多多
变局之下,工商界唯有“以变应变”,才能“变中求生”。背水一战、践墨随敌,在笔者看来,以下三件事值得工商界积极参与。
其一,开拓新兴市场。香港长期依赖欧美市场,这是因为欧美市场体量大,且长期以来欧美市场与中国内地市场的互补性强,香港作为“中间商”的空间很大。但现在的情形悄然发生变化,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崛起,市场需求畅旺。今年5月,本港工商界人士、企业家随李家超出访卡塔尔与科威特,归来后感慨万千。许多人坦言,卡塔尔、科威特实力雄厚,正在寻求经济转型。一方面,希望分散投资,寻求资金的“安全港”,香港恰恰是最优选项;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绿色能源与数位经济,与香港的创科政策高度契合。过往,由于对中东国家不了解,错失了机遇,现在,应迎头赶上。
其二,探索新合作模式。时下,香港“超级联络人”的角色定位应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内涵。香港现在主要是充当内地和世界之间的桥梁、通道;未来,还应成为“拼船出海”的“起航地”。随著越来越多内地企业“走出去”,需要的合作伙伴不仅覆盖法律、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也涉及其他领域,香港工商界应加强与内地企业的沟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李家超今年5月出访中东,首次带领内地和香港的企业家一同出访,为双方携手开拓国际市场“搭台”,接下来,工商界应进一步深化与内地企业的合作。
其三,建设新合作平台。前海、河套是大湾区的合作平台,香港北部都会区是大湾区更大的合作平台。笔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也是央企巨头——“中国中铁”的外部独立董事,曾多次到北都区调研。笔者发现,北都区开发建设要提速,需要央企国企和香港企业深度合作,而这其中涉及到规则衔接、构建“湾区标准”等诸多问题,有些需要政府层面来解决,有些则需要企业层面来推动。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应“动起来”,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不能总是守株待兔、胶柱鼓瑟似的被动等待。
看大局,顺势而为
本港的工商业界人士大都拥有留学英美国家的背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先进管理理念,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缺乏深入了解。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由于头脑里面没有“坐标”,往往定力不够。因此,看大局,主要是看国家发展大局,笔者认为,重点是要看到“四个没有变”。
其一,中国综合国力上升的大趋势没有变。最近几天,山东号航母编队访问香港,许多市民登舰参观,笔者出席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首日的甲板招待会时,有幸第一个乘渡轮登上山东舰。那一刻,真实地感受到国家强大带来的踏实感、安全感、归宿感。山东舰仅是一个缩影,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表现在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国防安全等诸多领域,尽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会遭遇一些外部阻力,但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大势没有变。
其二,中国扩大开放的节奏没有变。一方面,中国正在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世界权威机构发布的国际营商环境排行榜上,中国的排名逐年攀升。另一方面,中国坚定实施“单边开放”的策略,也就是说,你不对我开放,我也要对你开放。比如,截至今年6月,中国与非洲53个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截至今年7月,中国单方面免签国家已达到47个。这些开放举措,体现出开放的决心,亦是体现出大国自信。
其三,香港在国家大局中的作用没有变。“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长期不变,国际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地位保持长期不变,普通法制度保持长期不变。这“三个不变”,决定了香港在国家大局中的作用不会变。香港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作为“超级联系人”的发挥空间很大。
其四,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力度没有变。夏宝龙主任在“6.21”国安论坛致辞中指出:“中央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已经并将继续出台更多挺港惠港的政策措施”。这再次表明,中央挺港的力度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纵观香港发展历史,每一次腾飞都是在变局中开新局,每一次变局都为香港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香港工商界须洞察变局、把握大局、开拓新局,在成就自己中,助力香港、贡献国家。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