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再兴 | 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石一彤 | 世界发展研究所实习生
当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预言“两三年内香港将成为全球最大跨境资产管理中心”时,这一目标绝非空中楼阁。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注册基金数已达976个,按年录得超过44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这组数字背后,是这座城市最硬核的底气:融通中外的制度基因、稳中有新的政策实验、沪港协同的双城联动以及多元繁盛的金融生态。
1. 制度底气:自由港基因与全球的“黄金信任”
香港的第一重底气,来自“一国两制”独一无二的制度红利。作为背靠中国内地、联通国际规则的自由港,资本自由流动、普通法体系、低税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监管框架,构成了香港在全球资本眼中不可替代的“制度信任”。
这种制度可信度并不是纸面文章,过去一年,香港注册基金净流入同比激增 285%,规模突破440亿美元,这正是全球资本用真金白银为香港投票的结果。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香港的制度稳定性愈发珍贵,港币也日趋受到国际资本追捧,今年以来港币多次触发强方兑换保证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国际投资理念逐渐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第一”,香港已被全球投资者视作“地缘风暴中的安全港”。
2. 创新底气:数字金融与稳定币的“双轨实验”
香港的底气,还缘于其作为金融科技“试验田”的前瞻布局。陈茂波的政策宣言中,着重强调了香港将大力发展“稳定币+实体经济”场景,推动传统金融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
自2022年底发表首份数字资产政策宣言以来,香港数字金融发展明显提速:10家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已获发牌;本地银行数字资产交易总额达172亿港元,银行托管的数字资产总额达51亿港元。8月1日即将生效的《稳定币条例》,更为香港抢占全球稳定币市场制高点提供了法律保障,将大大提升香港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从提升数字资产在实体经济活动中的安全性,到鼓励跨境稳定币创新,香港正以“制度先行”的姿态拥抱全球资管数字化转型。这种“既要稳慎监管,又要大胆创新”的平衡,恰是香港对国际规则深刻理解后的战略选择——既为全球稳定币市场提供新范式,又通过“防火墙”机制为国家金融安全积累经验。
3. 协同底气:沪港双城记的“战略互补”
作为中国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与香港肩负着引领中国金融开放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在《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的框架下,香港与上海的“双引擎”联动正释放出超预期势能。债券通、沪港通等机制不断迭代,6月22日正式上线的跨境支付通,更是实现了内地和香港居民随时随地跨境转账、资金实时到账,极大便利了金融互联互通,让香港成为内地资本“走出去”的首站跳板。
这种协同展现出“一体两面”的战略格局:上海巩固在岸资金池和政策试验田功能,香港提供离岸枢纽与全球定价平台。两座城市正在构建“在岸+离岸”双轮驱动格局,共同塑造人民币国际化的“双循环管道”,让内地资本“走出去”与国际资本“引进来”形成有机循环。
4. 生态底气:金融机构集聚下的“磁场效应”
香港的底气,还在于其全球顶级的金融生态圈层:超2000家资管机构、逾70家全球百强银行在此汇聚,全球前10家保险公司中有7家在港,形成从财富管理到风险对冲的完整服务链。当全球富豪争相在香港设立家族办公室,当中东主权基金将亚太总部设立在中环,这座城市的“磁场效应”已超越单一经济指标,成为国际资本配置的“必选项”。
此外,香港还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尝试创新,特区政府已发行总额约2200亿港元的等值绿色债券,为市场提供充足的绿色投资标的;香港交易所推出全新国际碳市场,构建起覆盖全球的碳交易网络;ESG主题基金已占在港认可基金的18%,为资管行业打开崭新蓝海。香港的绿色金融生态圈正快速成型。
当“山东舰”缓缓驶入维多利亚港,国际社会看到,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这是香港最大的确定性。香港的底气,从来不是静态优势的简单堆砌,而是制度、创新、协同与生态的动态进化。当全球金融秩序因地缘政治震荡而重构时,香港用其专业高效的法律文化,应对危机考验的精神韧性,为国际资本搭建一座"风险可控、回报可期"的跨洋之桥,这座桥的彼岸,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写下的时代答卷。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香港,已经准备好在这个新时代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守正创新、内外联动,香港的底气,将是其面向未来最硬核的筹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