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HKACE)举办“杰出 IT 教师奖”已经进入第八届,而今年的得奖名单已于昨日(3日)举行的“香港电脑教育学会(HKACE)联合活动颁奖典礼2025”中公布,4名教师经过多重筛选,在逾40份提名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八届“杰出 IT 教师奖”的得奖者。4名得奖者包括明爱粉岭陈震夏中学陈立礼副校长、香港仔工业学校梁绍伦老师、中华基督教会铭贤书院陈炳耀老师、及博爱医院历届总理联谊会梁省德学校鲁向光老师。
施俊辉:新学年与香港电脑教育学会及教城合作 推全新学生奖励计划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HKACE)联合活动颁奖典礼2025”于湾仔会展举行的“学与教博览2025”会场进行,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有出席。施副局长致开幕辞时表示,香港电脑教育学会是教育局重要的紧密合作伙伴,持续推动本地电脑教育、资讯科技教育以至数字教育,为教育界同工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培训课程与支援服务,组织代表团参加世界各地举办的活动,促进交流以掌握最新教学发展趋势,提升教学质素。
施副局长亦宣布,为进一步推动本港数字教育发展,教育局会于2025/26学年与香港电脑教育学会及教育城合作,推出与数字素养与技能相关的中小学学生奖励计划,以表扬于数字科技学习上表现出色的学生。最后,施副局长亦代表教育局对香港电脑教育学会及教育界同工的付出和专业坚持表示感谢,期望未来继续加强协作,为香港以至国家社会持续培育更多高质素的数字人才。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荣誉主席、圣公会何明华会督中学金伟明校长于致欢迎辞时表示,感谢各界人士莅临,特别是施副局长于百忙之中抽空出席。他提到香港电脑教育学会成立近45周年,最初由一班前辈及顾问成立学会,推动本地电脑教育,填补当时教育体系的空白。随时代发展,学会至今仍积极推动各项相关工作,包括于近年拓展STEAM教育及人工智能教育。此外,学会长期举办中小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资讯科技才能的平台。近年更举办杰出IT教师奖,以表扬在资讯科技教育领域表现卓越的教师,鼓励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数字教育工作。
得奖者分享获奖感受 指奖项等同对多年STEAM工作的认同

明爱粉岭陈震夏中学陈立礼副校长负责带领学校的STEAM课程发展,曾与团队成员于创新科技科设计一个全级课程,亦为了确保学生所学可以学以致用,特意透过“震夏学堂”安排中学生到小学分享知识。他又提到,学校已经连续8年举办公开课,促进教育界同工的交流及经验分享。陈副校长对于能够获奖,首先感谢校长的信任及提名,以及同事的支持及分工协作,使有超过600名小学生参加的活动都得以顺利完成。他亦强调,敢于尝试及积极分享十分重要,有望在学界带动蝴蝶效应,推动STEAM教育发展。
香港仔工业学校(香工)梁绍伦老师是学校主要负责STEAM教育的老师之一,他指学校非常重视STEAM教育的传承与推广,除了在校内进行教学之外,亦希望可以向外推广至小学,所以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有四十多间小学参加的“香工杯”比赛,由大学生教授香工的中学生,然后再由香工的中学生教授参赛的小学生,让知识得以薪火相传。梁老师表示,是次获奖要感谢电脑教育学会举办交流活动与资源共享,亦感谢校长的支持及提供资源,使他与同事可以专注策划及设计课程,奖项同时是对学校教育方向及同事们工作的肯定,证明大家的付出都对学生有帮助。
中华基督教会铭贤书院陈炳耀老师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自己在学校主要推动STEAM相关的创新科技项目,经常会与学生一起发掘生活中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科技解难。他指自己乐于尝试新事物,喜欢于课堂引入最新科技和教学模式,虽然追赶最新技术的过程要花相当的心力,但今次获奖对自己而言是一大鼓励,希望未来可以继续与学生探索更多创新科技,推动STEAM教育及培养更多人才。
博爱医院历届总理联谊会梁省德学校鲁向光老师是本届唯一来自小学的得奖者,他是学校的电脑科主任,亦会负责STEAM教育项目,经常带领学生参加不同比赛,让学生从实践提升兴趣与能力。鲁老师指,于小学推动STEAM教育或编程教育的常见困难,是要想方法启发学生兴趣,避免学生因为觉得困难而抗拒,而自己就会举办不同活动,从而启发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及创意。对于能够获奖,他认为奖项是一个鼓励,亦感谢校长的支持和提名,未来会继续在学校推动人工智能及创新科技发展。
杰出 IT 教师奖须由 IT 业界人士或教育界同工提名 设评选委员会

杰出 IT 教师奖旨在表扬本地杰出的教师对资讯科技教学的贡献,鼓励教师互相分享电脑及资讯科技科教学心得、宣扬校园正向文化。IT 教师只需获得 IT 业界成功人士或学校同工撰文提名即有资格参选,每名提名人最多可以推荐两名教师,被提名的教师需要是本地中、小学或特殊学校的全职教师,并于2024-2025学年继续任教。
“杰出 IT 教师奖”邀请了教育局的官员、校长、大学学者以及知名的社会人士组成评选委员会,评审准则主要涉及三方面,包括专业能力,即具有杰出或创新并经证实能有效引起学习动机或帮助学生达至理想的学习成果; 培育学生,即透过发展学生的科技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以应付未来的挑战;以及专业精神,即营造校内科技氛围,具启发性及能与同工分享,值得学界同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