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柏珲
在全球数字金融浪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一场围绕“稳定币”的立法竞赛正悄然展开。2025年5月,美国与中国香港特区几乎前后脚地通过了各自的稳定币法案,引发国际金融界广泛关注。美国参议院于5月19日以66比32票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Act)程序性投票,仅48小时后,香港特区立法会也正式三读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草案》,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挂钩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
笔者认为,这场“几乎同步”的立法行动,并非巧合。其背后是中美在数字货币、金融标准与全球资本吸附力方面日益加剧的竞争。表面上是对加密资产发展的响应,实则隐含金融主权、制度话语权与未来国际支付格局的深层角力。
制度设计反映中美目标
尽管中国香港和美国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立法,实则两者在制度设计、监管逻辑及战略目标上,存在本质差异。
首先在立法进度上,香港可谓快人一步。早在2024年,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便已展开相关公众咨询,最终明确将由金管局作为唯一监管机构,实行“一站式受理”制度。根据法案,稳定币发行人须申请牌照,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500万港元,稳定币必须1:1锚定法币,并接受定期审计,违规者最高可被判处1,000万港元罚款及10年监禁。
反观美国,尽管《GENIUS法案》已进入国会程序,但法案文本仍在修改,各监管机构之间亦未形成统一意见。美国采用的是“联邦—州双轨制”模式,监管责任由多个机构分工:SEC判断是否构成证券,CFTC监管商品属性,OCC负责银行类发行人,美联储则从系统性风险角度介入。虽体现制度制衡,但也加大监管协调难度。
在储备资产方面,两地均要求稳定币100%由“现金及等价物”支持。美国侧重美债与货币市场基金,强调高流动性和系统安全;而香港则允许将高评级企业票据与同业存款纳入,监管更具灵活性,兼顾流动性与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法案明确禁止稳定币发行人向持有者支付利息,以避免其演化为“类存款”工具,影响银行体系稳定;而香港则未作明令禁止,更关注发行人本身的运营合规,对用户是否能通过其他平台获取收益,则采取中立态度。
信息披露机制上,两地也有所区别。美国鼓励采用链上技术提升透明度,支持“准实时”信息发布;香港则强调行政审慎,通过金管局的不定期抽查及季度快照等方式,强化监管干预能力。
港稳定币服务国家连接全球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两地立法路径的不同,反映出各自对未来金融格局的不同判断与策略选择。
美国推动稳定币立法,核心意图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强化美元霸权。稳定币若由短期美债等资产100%锚定,不仅可为美债提供新的资本来源,也有助于美元构建一个“不依赖银行账户、不受SWIFT限制”的链上结算网络。一旦美元稳定币在全球广泛流通,便可绕过传统金融基础设施,形成一个“数字美元”的平行体系,进而吸附全球资本与用户,稳固其国际金融主导地位。
相较之下,香港则秉持更务实的现实主义路径。推动《稳定币条例草案》,并非意图挑战美元地位,而是在全球虚拟资产快速发展与Web3生态崛起的背景下,维持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希望成为一个能够连接内地与全球的“中介带”,在人民币仍受资本管制限制下,透过港币稳定币,甚至未来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服务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境支付与金融科技应用。
数字规则主导权的竞争
这场稳定币立法竞赛,其实并非仅关乎货币技术,而是中美在新一轮金融地缘竞争中的“前哨战”。
美国通过立法试图输出自己的监管模式与定义标准,一旦《GENIUS法案》成功落地,并被其他国家效仿,便可建立以美元为核心的数字货币新生态系统,在数字金融时代延续其全球金融话语权。
香港则在制度设立上保留了更多弹性与开放性,意图在不违背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构建属于国家的“可信实验场”,吸引高质量虚拟资产项目在本地合规落地,形成区域性资金与创新集聚效应。
归根结底,这场中美之间的稳定币立法“赛跑”,目标虽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谁能率先建立一个“全球可用、可持续流通、制度可信”的数字货币体系,谁就将在未来国际金融竞争中抢得先机。
稳定币立法,远不只是纸上的规则游戏。未来的胜负,并不取决于谁先立法、谁写得更细,而在于谁能真正构建出一个可运营的市场生态、可链接的支付网络和可持续的信任体系。从表面看,中国香港和美国分别代表东西方数字货币治理的两种思路;从深层看,这更是一场“制度+资本+话语权”的较量,是后金融时代全球秩序重新洗牌的一个缩影。
(作者系新加坡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