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黎昕
为解决基层住屋问题,特区政府推出简约公屋项目,第一期简约公屋今年首季起陆续入伙,当中元朗攸壆路项目率先于3月28日迎来首批住户。然而,从过往过渡性房屋的经验来看,简约公屋项目若想真正发挥其解决住屋问题的作用,仍需在多方面持续优化,以提升入住率。
过往经验表明,较偏远地区的过渡性房屋入住率普遍偏低,新界地区的多个过渡性房屋项目便是典型例子,打鼓岭「博爱升平村」入住率仅32.4%,八乡「路德会七星荟」为34.7%,「新田部屋」也只有42.5%。这些数据令人担忧,简约公屋项目是否也会「重蹈覆辙」?
事实上,8幅简约公屋用地当中,有5幅位于新界区,地理位置较偏远、交通不便,使得居民对搬迁心存顾虑。就像元朗攸壆路项目,虽有居民认为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但因公共交通班次较疏落,对于在市区工作的居民而言,通勤成为一大难题,这种不便无疑会影响居民的入住意愿。
此外,公屋轮候户中很大部分心仪市区单位,简约公屋估计也面临类似情况。市区及扩展市区的过渡性房屋项目普遍有8至9成入住率,而新界项目则入住率低迷。这反映出居民对居住地段的偏好,市区便利的生活配套、丰富的资源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对轮候户具有巨大吸引力。简约公屋若不能在这方面做出改善,很难吸引大量轮候户入住。
要提升简约公屋的入住率,需多管齐下。最直接的短期措施,就是改善交通配套。针对新界地区的简约公屋,短期可考虑增加公共交通接驳配套。例如,加密公交班次、开通专线巴士等,以缓解居民通勤难题,拉近位处偏远地区简约公屋与市区的距离。此外,加快申请遴选程序是重要一环,有关部门可引入人工智能科技,提高遴选效率,加快程序,能让有迫切住房需求的居民尽快入住。
为增加简约公屋的吸引力,加强宣传工作同样不可或缺。不少市民对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项目不熟悉,例如有人误以为简约公屋十分「简约」,犹如昔日临时房屋区的恶劣环境,也有人担心入住后会否影响自己公屋轮候的「上楼」资格。因此,特区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除了与民政署合作挖掘及帮扶铁皮屋及㓥房住户外,还可利用多种渠道,如社交媒体、社区活动等,广泛宣传简约公屋的政策、申请条件和项目优势,让更多轮候户了解简约公屋,接受入住简约公屋。
简约公屋项目是政府为解决基层住屋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可能出现的入住率问题,特区政府需从交通配套、申请程序和宣传等多方面入手,持续优化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让简约公屋真正成为轮候户的乐居之所,提高入住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避免「有屋无人住,有人无屋住」的资源错配和浪费,为香港的基层住屋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基层市民实现安居乐业。
(作者为时事评论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