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赵伟仁18日表示,下学年开办的四年制医科“第二学位”课程获数百人报读,当中不乏来自伦敦帝国学院、剑桥大学等海外知名学府的准毕业生。这一现象不仅反映香港院校的国际顶尖教研水平备受认可,更显示香港在医学教育领域和“留学香港”品牌的吸引力。而香港正面对医生人手短缺的挑战,必须多管齐下,在积极培养本地医科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大招聘非本地培训医生,并加强推动医疗科技创新及加速医疗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实现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的目标,更好地造福市民、惠及患者。
赵伟仁昨日指出,名额25个的第二学位课程已经完成首阶段面试,许多申请者的第一学位都与医学有关,包括生物科学、化学及生物等,部分申请者的梦想更是希望将科研转化。香港拥有全球排名前列的医学院、在生命健康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世界顶尖研究水平和国际化的科研环境,这些优势都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本地医生培训能力,香港应加快推动第三间医学院的筹建,特区政府需尽快审批新医学院的申请,并支持现有两所医学院适时适度增加学额和优化课程设计等,长远以持续为本港培养质量并重的医疗人才。
现时本港每千人口仅有约2.1名医生,比例远低于新加坡、日本等地,因此须继续积极引进非本地培训医生。特区政府近年透过修订《医生注册条例》(第161章),在原有的有限度注册制度之上,加入特别注册制度,扩阔合资格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执业途径的安排已初见成效,非本地培训医生人数显著增加,惟仍有提升空间。特区政府可考虑扩大特别注册安排的适用范围,简化审批流程,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生活配套,以吸引更多合资格非本地医生来港服务;对于在港就读的非本地医科生,可通过提供留港就业津贴、优先分配公营机构职位等措施,鼓励他们毕业后留港发展。
香港正致力建设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这不仅是解决医疗挑战的关键,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特区政府近年推出的措施值得肯定,例如设立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在去年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以及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与深圳市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一所一中心”等,为医疗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科研协作平台。未来,香港应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创科的投入,吸引更多全球顶尖医疗创科企业和人才落户,并深化与内地及国际机构的合作,利用大湾区庞大病例资源加速临床研究,推动创新药物和医疗技术快速转化落地,从而使香港的医疗服务水平更上层楼,也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香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