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香港完善基层治理的三大维度-紫荆网

屠海鸣:香港完善基层治理的三大维度

日期:2025-05-20 来源:信报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屠海鸣

上周四(15日),民政事务总署举办的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国家安全教育地区导师座谈会在政府总部举行,约700名来自18区的地区导师参加。

“国安教育地区导师”这个名称,对于许多市民来说已渐渐熟悉,事实上,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就提出培训国家安全教育地区导师,特区政府于2024年11月启动“国家安全教育地区导师培训计划”,截至2025年4月初,已有约3000名地区导师完成培训,并向逾12万人传递国家安全信息。

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在上周四的座谈会致辞中表示,期望各位地区导师在小区深耕厚植,把国家安全教育和爱国爱港精神的种子传播至每个角落。

“国安教育地区导师培训”仅是香港基层治理当中的一个亮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详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专门来到港澳委员的联组会议,称赞行政长官李家超及特区政府的治理成绩和亮点突出,其中特别提及“维护国家安全取得新的突破”“特区纾民困、解民忧的举措务实有效”“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方面的成效,都涉及基层治理。

笔者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持续关注香港“基层治理”这个课题,在调研中发现,香港基层治理近年来不断走深走实,令人刮目相看。不妨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观察。

重塑区议会,促进“有序治理”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非常重视香港基层治理。夏宝龙每次来港调研都把与社区人士和基层工作者座谈会面作为第一项工作。去年2月他在香港调研时表示:“实践证明,重塑区议会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和利益”“区议员、地区三会和关爱队成员要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发挥特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各方团结协作,全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把香港建设得更好。”前不久,夏宝龙在澳门调研,在与澳门社区人士座谈交流时,还举例香港的成功做法。

曾几何时,香港区议会偏离基本法97条订明的功能,成为乱港平台。中央要求香港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促使区议会重回正轨,当然是题中要义。

第七届区议会自2024年1月就职至今,促进了“有序治理”,赢得了政府和市民双重信任。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区议会实现了“四个第一次”:一是,第一次引入履职监察制度,确保区议员尽责履职;二是,第一次全体区议员出席率不低于80%,出席率更为历届之最;三是,第一次首次设立全体区议员上任3个月内成立办事处,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包括至少4小时的非办公时间;四是,第一次全体区议员每年提交工作报告,系统化向市民及社会汇报区议员的工作。此外,各区现已推出加强版“会见市民计划”,设置流动会客室,由区议员联合或轮值设街站接收市民投诉或查询,增强区议员和市民的接触。

透过实效看经验。重塑议会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抓住了两个关键点:其一,从“入口”看,把“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到了实处。区议员全部符合“爱国者”标准,大家的初心都是“治港”,而不是“乱港”,这是做好基层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其二,从“过程”看,引入履职监察制度发挥了“纠偏”作用。开会、会见市民、提交履职报告,这些都是区议员的“必修课”,过往,由于没有建立监察制度,某些区议员随心所欲、不务正业,是地区治理的漏洞;现在,对区议员“规范动作”,明显提升了区议会工作效能。

建立关爱队,服务更贴心

本届政府在推动基层治理当中,有一个创新之举是在18区组建了452支关爱队,每队8至12人,每支关爱队又招募若干义工,组织大家一起服务社区。

从关爱队的职能看,重点服务困难群体。包括探访长者户及其他有需要住户,例如㓥房户、长期病患等,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资讯、协助申请和预约公共服务;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务,例如协助简单家居维修和清洁。

从关爱队的运作看,形成了“上下联通”效应。由民青局民政事务专员担任关爱队总指挥,由区议会主席负责统筹协调,关爱队的队长或副队长通常来自区议会和地区“三会”。如此一来,形成了“特区政府民青局——区议会——地区‘三会’——关爱队——义工”的无缝衔接,关爱队遍布全港、扎根社区,如同毛细血管遍布人的肌体,把大脑和身体的每个部位联通起来,成为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

关爱队运行至今达到了四个明显效果:其一,透过这条线,市民的诉求及时、精确传递到特区政府;其二,透过这条线,政府的惠民措施及时、精确落到社区;其三,“关爱”作用充分彰显,在危急情况下,比如遭遇台风、暴雨、水浸等恶劣天气,发生火警、交通等意外,按照民政专员的安排,关爱队成员及其联系的义工,形成一支强大的救援力量,向居民传递讯息、支持跨部门救助站、支持临时庇护中心、参与灾后工作;其四,激发了爱心人士的热情。以荃湾区为例,19支关爱队共招募了近1000名义工。由于有关爱队这个“连接器”和“平台”,许多爱心人士透过当义工的方式服务市民,参与度、成就感都明显提升。

香港是两级治理模式,呈现“扁平化”的特征。“扁平化”需要在基层布局密集的服务组织,把民心、民力链接在一起。过往,本港的基层治理主要依赖社团,由于不同社团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各有各的诉求,经常出现棘手的问题。比如,不同群体的某些诉求相互冲突,不同群体的诉求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往往相持不下,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难度较大。成立关爱队主要服务困难群体,重点解决共性问题,并使之与区议会、地区“三会”严丝合缝,统筹资源,令服务市民更贴心、更到位。

为民办实事,温暖千万家

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是把政府的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从这个角度看,本届政府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达到了这个目的,特别是关爱队办了很多实事。

就在上周六(17日)晚上,凤德道一带食水喉管破裂,引致凰德邨、凤凰新邨、悦庭轩、龙蟠苑以及新蒲岗附近一带出现大范围食水中断。该区域属于黄大仙区关爱队服务的范围,该区民政事务专员随即到场协调应急工作,4个关爱队约70名成员及义工亦随即到场支援居民,包括派发樽装水,协助受影响长者及住户于水车及水缸取水,从晚上7时许一直忙到凌晨2时多陆续恢复供水为止。

关爱队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还有:在华丰大厦火警事件中,关爱队迅速协助疏散居民,并持续多日逐户探访,提供情绪支援和应急物资;在东涌大规模停水和黄大仙大规模停电时,关爱队通宵达旦支援居民......

除了危机时刻,平常时日的“点滴关爱”更是不少。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关爱队合共探访约390000个长者户和其他有需要住户,提供约43000次简单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务,以及举办了约23000项地区活动。有市民说:“有需要时除了打999,就是打电话给关爱队!”

基层治理不仅要“有序”、“有助”,还要“有活力”。笔者留意到,许多关爱队还做了激发活力的工作。比如,开展“以塑换植”环保共融活动,发动居民一同栽种环保盆栽;打造和用好“社区客厅”,令居民的交流互动更加精彩;组织小朋友到海滩清理垃圾,增加孩子的环保意识,等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括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如何把“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爱国者治理”的力量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香港走出了一条新路。

基层治理涉及许多琐碎事情,千头万绪,令人无法下手。但只要理念正确、机制有效,把市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收到实效。由此看来,特区政府重塑区议会、建立关爱队的改革创新是成功的,值得点赞!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信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李博扬 校对:郭孟琦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