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灵
近日,的士业界以发信、请愿等形式,呼吁政府加大对非法“白牌车”(即网约车)的打击力度。可如今,在互联网服务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网约车早已如繁星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全球诸多大城市已构建起成熟的网约车服务体系,内地大小城市的网约车更是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出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清晰地表明,有序放开网约车,乃是顺应全球发展潮流的必然之举。而内地与海外众多城市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这两种业态,完全能够携手共进、和谐共生。特区政府理应加快立法步伐,对网约车进行科学规范的监管,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选择。
事实上,本地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长期以来饱受市民和游客的诟病。随著网络短视频的广泛传播,这一问题愈发凸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好客之都”的美好形象。这便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倾向于选择网约车出行的重要原因。深入探究,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欠佳的根源,在于行业内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以及“炒牌”现象。多年来,本港出租车牌照数量始终维持在约1.8万个,这一长期稳定的数字,使得不少人将出租车牌照视为极具投资价值的商品。部分车行或投资者趁机囤积牌照,仅让少量牌照投入运营,人为制造出租车短缺的假象,进而哄抬牌照价格。而那些早年以较低价格购入出租车牌照的司机,随著牌照价格飙升,资产大幅增值,服务态度却逐渐恶化。
其实,政府去年已批准五支出租车车队,期望以此引入车队的经营模式,推动出租车行业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也为未来网约车平台的立法监管奠定基础。然而,截至目前,获批的五支车队中,仅有两支处于“试运营”阶段,且提供的服务极为有限,其余三支甚至未能在规定的7月底期限前投入运营。这反映出出租车业界对改革和新的经营模式似乎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科技飞速发展和市民、游客出行需求不断变化的当下,网约车和“点对点”出行需求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倘若出租车业界不能积极进取、主动改革,政府就应当适时调整政策,适度放宽对网约私家车服务的限制,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实际上,内地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2016年,内地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约车平台、车辆和司机设置了严格且全面的监管与准入标准,并通过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公安部等8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实现了全链条的联合监管。与此同时,允许传统出租车加入网约车平台接单,将传统出租车纳入网约车平台的“双向评价机制”,并引入奖惩机制,充分听取乘客的评价反馈。这一系列举措实施后,出租车市场整体服务质量和监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倘若本港出租车业界自身不愿主动改革,政府就应积极作为,加快推动立法进程,妥善解决网约车合法化问题。或者,也可以借鉴深圳、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先进做法,逐步取消出租车牌照制度,让香港能够紧跟国际潮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为香港市民和游客打造一个更加便捷、高效、多元的出行环境,让每一位出行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