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的12颗卫星昨日(14日)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实现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而星座的建设将构建未来算力网络,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感地算”向“天感天算”转变,以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太空边缘计算与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场景的市场需求。此具里程碑式意义的成就,彰显中国在航天科技与人工智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全球太空数字化发展树立新标杆,彰显中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全球技术变革,为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这次任务是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显示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并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这将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完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为未来的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抢得第一落点。
现时的卫星数据处理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惟这种“天感地算”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及时效等制约,仅不足10%的有效卫星数据能够传回地面。而太空计算星座设施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数据处理完再下传,这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不仅可以摆脱地面限制的束缚,提升数据在地面的应用性与及时性,更为中国在争夺太空话语权、维护中国太空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赢得先机。
除了太空计算与太空互联能力,卫星还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将执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任务;首发星座卫星配置了对地遥感载荷,能够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同时通过卫星灵境引擎,可以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这些突破性技术的应用,凸显我国在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尖端科技领域不再被“卡脖子”,掌握越来越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近日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表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不仅未能限制中国科技发展,反而让中国在芯片制造等领域实现了全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全球科技霸权的有力回应。香港应发挥雄厚的国际化科研与人才优势,善用多元化的资本支持和高度开放的监管环境,并借助内地庞大的市场和数据资源支持,积极发展专业的AI应用技术,为国家推动“人工智能+”贡献香港力量,提升香港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