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卜乐
夏宝龙主任六日澳门行,不止于例行考察,更是为澳门发展把脉开方。在与社会各界交流中,他多次强调“居安思危”与“创新突破”并举的发展理念,直指澳门经济转型这一时代课题。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经济适度多元”与“横琴合作区建设”成为此行反复提及的关键字,与岑浩辉行政长官最新施政报告形成战略共振。
细审施政报告,“大力推进法律制度创新”置于横琴合作区建设的首要位置,强调“在符合宪法和基本法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大胆探索、大胆突破”。这种“三个大胆”的表述,揭示出澳门特区政府对制度创新的决心与紧迫感。实际上,制度创新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当前,横琴合作区如何真正助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核心挑战在于制度壁垒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导致了施政报告中直陈的“实体经济发展不充分、企业实体化运作不足”等现实问题。破解这一难题,法律制度创新成为关键突破口。
施政报告提出的“推动横琴法院聘用澳门法官担任非常任法官”试点工作,正是这一创新的标志性举措。通过引入澳门法律专业人才参与横琴司法实践,不仅解决了跨境投资面临的法律不确定性问题,更为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奠定基础。这种司法互通机制,将大幅降低企业跨境经营的法律风险和交易成本,打通两地要素流动的“最后一公里”。
夏主任在与澳区人大政协代表交流时特别强调的“创思维”,正是指向这种跨制度创新的思路。施政报告提出的“澳门注册+横琴生产”模式,是对这一思路的巧妙转化——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澳门的国际联通优势与横琴的空间资源优势互补。以中医药产业为例,产品可在横琴生产但保持澳门认证,这不仅解决了澳门土地空间不足的瓶颈,还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管道,形成“1+1>2”的制度红利。
在金融领域,施政报告提出“优化多功能自由贸易帐户(EF帐户)体系”,进一步推动澳琴资金便利流动。这项创新将有效解决两地货币管理体系差异带来的跨境金融服务障碍,为澳门发展现代金融业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澳资银行参与EF帐户试点,澳门可充分利用其国际金融网路优势,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同时吸引国际资本“引进来”,打造立足大湾区、服务全球的现代金融服务平臺。
须明白,制度创新的最终受益者是澳门居民,尤其是青年。横琴合作区通过政策创新,为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创业和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澳门年轻人面临的就业选择有限,而横琴通过制度创新打造的产业新空间,将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臺,这恰与夏主任在考察中对年轻人“跳出舒适圈”的勉励相合,所以澳门特区政府与民间包括媒体界应该更大力度推广澳门的制度创新以及对于澳门青年长期发展的制度助力。
可以说,夏主任此次考察,为澳门深化横琴合作区制度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通过制度创新打通两地要素流动的堵点,澳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是一场关乎澳门未来的制度变革,也是“一国两制”实践的创新探索。同时在国际情势快速变化的当下,尤其是包含关税战、汇率战、金融战等风险持续增强并未消除的情况下,澳门的主动破局更重要,一旦不抓住目前国家在贸易战中争取的窗口期来推动澳门的经济多元改革,尤其是借助横琴的地利来突破,2026以后将会面临更加艰难的发展处境,特区新一届政府要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超出过往的强执行力,需要知道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慢一分则危险多一分!
(作者系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