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及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HKU Stroke)的团队成功研发崭新临床“脑出血后用药评分”工具(TRICH评分),协助医生有效识别脑出血高风险患者,并及早处方三种抗高血压药物。此工具可助及时和有效地控制血压,针对性解决脑出血后高血压护理的关键需求,同时有望显著降低患者复发性脑出血及再次中风风险。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期刊《神经学》(Neurology)。

此外,HKU Stroke正进行另一项研究,探讨利用远程医疗管理脑出血患者的高血压问题,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
脑出血是第二常见的中风类型,在亚洲地区尤其高危,约占中风相关死亡病例的50%,亦是导致长期残障的主因。脑出血后有效控制血压,对改善长期复康至关重要,惟许多患者有严重高血压,治疗上面临挑战。HKU Stroke团队早前研究显示,大部分脑出血患者由于未能控制血压,致脑出血复发、再次中风及死亡风险大幅增加。虽然患者普遍需服用至少三种抗高血压药,但由于不同因素而未获适当治疗。此外,过度治疗或血压降低过快可能引发的副作用亦令人担心,尤其对长者影响更大。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HKU Stroke副总监张记畅医生指导两名港大医学院医科生苏政熹及杨倩婷,共同研发“脑出血后用药评分”临床工具。此工具整合462位来自玛丽医院脑出血患者的数据,目前已在律敦治医院、仁济医院及玛嘉烈医院验证其成效。
“脑出血后用药评分”包含五项简单的临床指标:年龄、性别、肾功能、入院时血压,以及是否患有缺血性心脏病。此评分系统可协助医护快速识别需要积极治疗的患者,助及时控制血压,亦避免过度治疗及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张记畅医生强调脑出血后控制血压至关重要,他表示:“该临床工具让医生把握最佳治疗时机,给予最佳的治疗。由于脑出血患者多伴随严重高血压,亟需新的方法来治疗他们的高血压。血压失控患者的中风风险高达四倍,可能致残甚至死亡。脑出血后用药评分可协助医生及早处方三种抗高血压药物,而复方药物有助提升患者依从性。”
张医生亦提及远程医疗能提升高血压管理的成效。除该临床工具外,HKU Stroke正进行名为 MOBILE-ICH 的研究,探讨远程管理脑出血患者高血压的安全性及成效。
在三年级“增润学年”(Enrichment Year)期间参与这项研究的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MBBS)学生苏政熹表示:“作为本科生,能够在增润学年透过参与研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我认为极具意义。”增润学年为港大医学院三年级MBBS课程必修部分,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志向,自行策划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透过服务或人道主义工作、研究实习和增插课程来丰富他们的整体学习体验。
今年7月正式执业的医学院应届毕业生杨倩婷亦指:“过去三年参与这研究虽然充满挑战,但能够学习到宝贵知识,我觉得一切付出也值得。”
脑出血病情凶险,预防同样关键。通过有效筛查及妥善管理高血压可有效降低患病风险,但有研究发现,55岁或以下的脑出血患者中,高达80%人士患有高血压而未确诊或未接受治疗。HKU Stroke总监、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刘巨基医生强调,不仅要关注中风患者的高血压问题,也要关注一般大众的高血压防治。他指出:“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但可调控的风险因素,却常被忽略。许多中风患者,尤其年轻人,若能及早发现并控制血压,可避免悲剧。”
适逢5月17日“世界高血压日”临近,研究团队冀借此研究提醒公众关注血压管理,以减低中风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