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当中美税战正在进行大国博弈的关键时刻,行政长官李家超后天(10号)将率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问卡塔尔及科威特,这是李家超就任以来第二次访问中东。2023年2月,李家超曾率团首次访问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
值得关注的是,李家超此行有50多名商贸代表成员参加,除30多名香港工商界和专业界代表人士之外,还有20多名内地企业家,分别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涵盖金融、工商、贸易、基础建设、创新科技、能源、运输物流等范畴。
那么,李家超首次携内地企业家出访中东释放了什么信息呢?两周前,笔者曾到访中东,深感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市场空间很大。面对世界经济“东升西降”、美国霸权渐渐露出衰落景象的大环境,中东产油国对投资中国的兴趣日渐浓厚。香港与内地企业“联袂出场”“同频共振”,不仅挖掘更多商机,更可展现出香港按照中央要求,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面貌、新定位、新举措。
中东商机多,转型需借力
李家超前天(6日)在行政会议前会见记者时表示,中东除发展迅速、资金充裕外,更积极寻求分散风险,尤其分散投资到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这也是配合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大趋势。
正如李家超所说,中东国家、特别是海湾六国(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不仅非常富裕,而且政局稳定。近年来,随著光伏产业等绿色能源崛起,以及核能的广泛应用,这些国家普遍对化石能源的前景感到忧虑,体现出发展转型的强烈愿望。比如,沙特阿拉伯提出了“2030愿景”,阿联酋正在实施“绿色经济”,卡塔尔则通过提高非油气产业的经济占比,确立物流、制造与交通运输为三大核心支柱,构建新型经济结构体系。这些国家一方面大力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壮大旅游、金融等产业,另一方面调整投资战略,重心逐步“由西向东”,尤其看好中国。
欲入中国内地,先入香港市场。这是许多外资外企的选择,海湾国家对此也有清晰认知。李家超上次访问沙特和阿联酋成果颇丰,共签署了13份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在香港金融机构协助下,沙特政府和沙特阿美完成超过100亿美元的股票发售;沙特阿布扎比和杜拜的交易所被纳入港交所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和香港金管局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出资设立目标规模为1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投资香港和大湾区有联系的企业。去年,中东国家驻香港的公司数目,按年上升超20%。
香港素来看重美欧市场,但这些年来,美国对香港打压不断,外围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增加,香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李家超的眼光前瞻。他说,中东国家的转型愿望,与香港拓展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中东市场、特别是海湾六国市场值得我们“精耕细作”。
内外要联通,香港是关键
中央希望香港做好“内联外通”的大文章。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参加政协港澳联组会时指出,香港要发挥好内联外通作用,更好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一直高度关注、极力推动香港与内地省市的合作,在他的精心统筹协调下,前不久,李家超访问浙江收获满满,建立了“浙港合作”机制,同时,香港与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海南等地的合作不断深化。
香港做好“内联外通”大文章,不仅中央寄予厚望,内地企业也非常期盼。以大型央企中国“中铁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中东地区有许多工程项目,笔者作为该公司的外部独立董事,两周前深入中东地区调研,获知这些项目在运作过程中需要金融、保险、会计、法律领域等高水平的专业服务,而这些领域恰恰是“香港所长”,香港的专业公司与内地企业拼船出海,完全可以相互赋能,为项目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大大提升。
实质上,促进内外联通,香港的作用非常关键。李家超常讲香港“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作用。平心而论,“超级”二字,并非浪得虚名。
放眼世界,像香港这样具有超强联通功能的城市并不多见。香港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地,中英文均是官方文字;香港实行普通法,香港做出的贸易裁决得到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香港贸易自由,长期实现“零关税”,营商环境全球一流;香港金融业居于全球前三,可为企业提供贴心的金融服务;香港是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线密集。
无论是中东企业进入内地,还是内地企业进入中东,用好香港这个“跳板”,不仅可以联通顺畅,而且可以降低风险和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此次随李家超出访的商贸阵容,有内地先进制造业的企业家;有香港金融业和专业服务界的代表,展现出内地和香港企业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优势叠加,可提供全方位供应链服务,香港的内联外通作用更加凸显。
内企角色重,合作机遇广
此次随李家超出访的内地企业家,涵盖工商、贸易、基建、创新科技、能源、运输及物流等范畴。这些领域与中东市场需求高度契合,此行的内地企业角色吃重,合作机遇广阔。
美国政府的关税大棒,伤及全球185个贸易伙伴,虽然有“90天缓刑期”,但大棒依然高悬头顶。在新环境下,内地、中国香港与中东国家之间如何做生意?工商贸易界需要交流探讨的话题很多。
“中国基建”全球第一,在复杂环境中施工的能力无人超越,中东国家地处沙漠,大型基金项目的施工难度很大,象中国“中铁公司”这样的航母企业,正是“中国基建”的代表。“中国基建”与中东合作空间巨大,若叠加“香港专业服务”,会更具竞争力。
中东国家经济转型需要科技赋能,香港和内地在科技创新方面各有所长,“香港研发+内地智造+中东资金”大有可为。
中东拥有全球最富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国内地的新能源异军崛起,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共振点”不少,香港的“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亦可助一臂之力。
海湾国家地理位置独特,扼守霍尔木兹海峡,历史上以海上贸易闻名,迪拜亦是全球重要的商业枢纽和航空枢纽;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也是货物进出内地的大通道,香港、内地和中东国家在运输及物流领域的合作机遇多多。
据悉,就在李家超出访中东之时,特区政府计划增加在中东的经济贸易办事处数目,除现时的迪拜经贸办,还将在沙特利雅得开设经贸办。这说明,随著业务量的增加,在中东多处布点已是大势所趋,相信来自香港的经贸办今后还将扩容。
特首和特区政府牵头走进中东,内企与港企携手挖掘商机。放眼未来,除了中东,这种“政经联动、内港携手推展国际市场”的模式还可复制到更多地方。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