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响应国家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于本月31日至7月1日主办首届“香港非遗月”,活动覆盖粤剧、舞麒麟、舞龙、木偶戏等在内的超过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市民及旅客对香港及内地非遗的认识,署方预计整月活动的总参与人次将不少于10万。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举办“香港非遗月”,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今年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开幕典礼暨非遗嘉年华于本月31日及6月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行,以非遗节庆遍香江为主题,举行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长洲飘色汇演、英歌、粤剧选段、舞龙/舞狮等表演,并有叶问咏春、海陆丰/鹤佬水上人传统婚嫁仪式中的陆上扒龙舟(龙船舞)及舞麒麟等互动摊位供市民参与。
逾百项目先后在多区表演
非遗月活动则涵盖超过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逾50项来自香港,有逾40项则来自内地,另有超过50名非遗项目工作者参与,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康文署非遗办总监吴雪君表示,非遗月的重点推广活动包括“非遗精华游踪”导赏团,将于油尖旺、荃湾、大埔、沙田、东区和离岛六区举办,带领市民和旅客探索社区的特色非遗项目,例如大埔区的豆品制作、茶粿制作、凉茶等。署方每区将举办两至三团,报名详情于本月16日在非遗办网页公布。与此同时,署方将于本月底推出相关地区的“非遗精华游踪”地图指南和影片,让公众及旅客随时可前往上述各区了解相关非遗项目。
吴雪君并表示,非遗月的另一重点活动,是江西客家文化特色非遗项目,暂名“根与魂—江西赣州客家非物质文化遣产展演”,向观众呈现赣州及香港的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