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 陈咏雯
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主办、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协办的“博物馆高峰论坛2025”于3月圆满结束。今年论坛已迈入第四届,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博专家与文化领袖交流经验,分享看法,激发创新思维,充分展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角色,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小型博物馆也得到与国际专家对话的机会,推动文化界的共同进步,对全球博物馆界带来影响。

39国报名参与 国际博物馆界的标志性盛事
继2017年首届与故宫博物院、2019年与大英博物馆以及2023年与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所合办了三届博物馆高峰论坛,2025年第四届高峰论坛由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担任国际合作伙伴,有赖合作单位及参与者的支持,论坛逐步成为博物馆界高度期许的国际活动。本届论坛一连两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汇聚了超过30位、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著名文博专家及杰出领袖。本届论坛有5个国家是首次参与,包括埃及、匈牙利、挪威、卡塔尔及土耳其,共同分享宝贵的专业经验、研究成果和创新理念。论坛同时迎来逾40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和东盟国家的博物馆专家组成代表团。各地代表的踊跃参与,印证了高峰论坛的声望日隆,并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高峰论坛累计逾7,000人次报名,创历届新高,当中三分之一为非本地人士,分别来自39个国家。高峰论坛报名者来自多个不同界别,除了香港、内地及海外的博物馆同业、文化艺术机构及画廊代表外,尚有博物馆相关服务或产品供应商、教育机构、媒体制作公司、公共机构,以至金融、科技、旅游、文化传播、职业训练等行业从业者,充分反映高峰论坛是一个能增进对话、扩展网络及促进营商机会的平台,亦是香港精彩纷呈关乎博物馆界的标志性盛事。
多元文化体验场所 博物馆的变革转型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状况、文化趋势、经济环境、政治因素与地缘局势,博物馆作为社会的重要文化版块亦需要不断蜕变,以应对21世纪的多重挑战和机遇。本届论坛以“跨越”为主题,聚焦博物馆如何突破界限,从肩负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与修复等传统功能,转型为当下寓教于乐的多元文化体验场所,紧密地连络人们与各类文化遗产及文化创意。论坛亦特别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小型博物馆代表参与,冀带来更多元的观点与解决方案,开启更多合作契机,推动博物馆不断发展。
论坛分为四个专题环节,包括“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科技”、“博物馆+持续性”及“博物馆+身心灵”,每个议题均邀请博物馆界不同领域的翘楚及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博物馆+旅游”探讨博物馆如何结合在地与境外文化遗产,吸引全球旅客,推动经济效益及跨文化对话;“博物馆+科技”探讨科技如何为博物馆带来沉浸式体验,让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接轨;“博物馆+持续性”讨论博物馆如何透过环保采购、减少碳足印及可重复使用设计,实践环境、社会及财政可持续性;“博物馆+身心灵”探索博物馆如何透过个人化学习与正向互动,促进观众个人身心与社交的心理健康。这四大方面涵盖了当前各地共同面对且攸关重要的议题,透过与会专家交流前沿见解与实践经验,论坛促使了各界对博物馆多元角色与挑战的探讨,为博物馆来日未至之境,跨越传统框架,开拓更多可能性。
展望未来 康文署博物馆的新定位
香港正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博物馆方面,康文署管理15间博物馆及2个艺术空间,各有不同重点和主题,而旅游、科技、持续性和身心灵这四大范畴,亦是康文署辖下博物馆所关注并计划不断加以完善与提升的领域。随著后疫情时代旅游业的复苏,博物馆与旅游的连结变得越发重要,参观博物馆不仅能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和跨文化对话。康文署的博物馆去年录得超过700万总入场人次,其中香港艺术馆、香港科学馆及香港太空馆入场人次均分别超过100万。香港艺术馆及香港文化博物馆亦在近年分别跻身国际知名艺文刊物The Art Newspaper全球百大最受欢迎艺术馆之中,可见香港博物馆深受本地及海外观众支持及喜爱,并极具潜力成为香港旅游热点。康文署的博物馆会继续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向推动文化旅游,在内容和策展设计上推陈出新,提供丰富多元的参观体验,同时加强海内外宣传,推动博物馆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实现经济与文化共赢的路径。
科技的进步为博物馆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方式,透过崭新设备与技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和多样化学习机会。我们深明传统的被动观展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所以在公众参与、展品诠释、观众教育和文物保育等多方面一直尝试引进不同的科技协助。香港文化博物馆曾举办全球首个以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凡尔赛宫为主题的虚拟展览——“虚拟凡尔赛宫之旅”,利用数码媒体呈现整个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建筑群,更以独特的互动装置,将多重感官刺激融入展览场景,令人恍如身临其境。这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展示如何运用先进科技诠释艺术及历史,并推动文化交流,为参观者和创意产业带来新灵感及提供欣赏文化遗产的新视角。
面对全球气候问题,各地的博物馆不约而同地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运营与使命中。康文署的博物馆同样积极地发掘及采取创新措施,履行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例如在香港艺术馆扩建及修缮工程中采用节能设计、再造物料,大幅减少碳排放和建筑废料,提高了建筑的能源效能;亦会因应不同规模展览在物料选用上减少碳足印、进行环保采购,以及采用可重复使用的设计。除了在硬件配套上著手,康文署的博物馆亦在展览和活动上加强环保推广,香港科学馆与伦敦设计博物馆曾共同策划“天生我‘材’——材料科学与设计”展览,让观众从材料背后的故事,反思过度耗用天然资源带来的严重后果。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环保到经济效益全面考量,康文署的博物馆会继续就推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模式开拓新方向。
博物馆在促进观众身心健康方面的努力显示了其社会价值,有些国家已将参观博物馆视为心理治疗的一部分,这为博物馆在心灵治愈方面开启了广阔的可能性。随著疫情后全球对身心灵健康的关注日益提升,博物馆在传达知识以外,亦尝试透过提供不同的体验与个人化学习方式,促进正向互动和培养正念。在这方面,康文署的博物馆致力建设以人为本及共融的环境,香港艺术馆及油街实现于平等机会委员会通用设计嘉许计划2024/25中分别获得“康乐、体育或文化用途的楼宇及场地”金奖,及“活化项目”金奖。除了推动通达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和享受博物馆设施,康文署亦在展品欣赏、示范、工作坊等活动上扩阔与不同群体的联系,致力推广多元及共融价值。

文化播种地 使博物馆成为港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香港与国际交往频繁,又与内地紧密连系,是理想的博物馆国际交流平台。本届博物馆高峰论坛聚焦探讨博物馆如何突破界限,转型为更具活力的文化空间,再次印证香港为“文化的播种地”。博物馆已不仅是一个收藏过去的地方,更是关注当下和未来的有机体,通过思考、研究全球性的问题,启发文博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展望未来,康文署的博物馆会继续积极助力落实国家对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策略性定位,守正创新,以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展现香港的故事,使博物馆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香港市民引以为傲的地方,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心所向往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