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慧娟
岭南大学是香港一所拥有深厚历史与人文底蕴的学府。2023年7月1日,世界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秦泗钊教授正式就任岭南大学校长一职,成为该校近百年来首位理工科出身的掌舵者。在秦泗钊校长的引领下,岭南大学正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前瞻性的谋划和创新性的举措,探索著数字化时代博雅教育的崭新路径和无限可能。近日,本刊对秦泗钊教授进行专访,聚焦数字时代的博雅教育,深入探寻岭南大学在教育强国、科技创新等时代命题下的发展蓝图,一同走进秦泗钊倡导的教育之本和治学“四招”。
勇立时代潮头 书写博雅教育的传承之路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源自拉丁语“Artes Liberales”,可以理解为文理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自由科教育等,是一种强调广泛知识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道德判断,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岭南大学(岭大)作为2017年亚洲博雅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也是世界博雅院校联盟的成员,其博雅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在广州建校之时。提到岭大历史,秦泗钊如数家珍,“那时的岭南大学学科丰富,拥有一批国家一流大师,如陈寅恪,王力,陈序经,容庚,同时培养了一批批一流毕业生。岭大虽学科多元但博雅教育贯穿始终”。在博雅教育中,教育的本质是传授做人的道理、事物发展的规律,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非仅仅教授技能、寻求工作。秦泗钊称,“这一教育模式不仅在西方受欢迎,在中国也有悠久历史,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的儒家教育都是博雅教育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求的传道授业解惑,其实便是早期的博雅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的当下,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许多知识性技能面临被AI取代的挑战,因此,博雅教育对人的培养价值愈发凸显。秦泗钊表示,这也是近两年来岭大作出各种部署和策略性改变的基本依据。他希望将岭大建成一所数字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他坚信,“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当下,中国正处于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岭南大学有责任也有机会在博雅教育领域先行先试”。为实现这一目标,岭南大学明确了未来博雅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是紧密结合香港的新形势、新需求,为香港发展培养各类急需人才;二是探索博雅教育模式对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数字化教育,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博雅教育。
在数字化教育方面,岭南大学走在前列。秦泗钊自豪地说:“2023年7月1日我正式履新岭大,8月我们就为全校师生免费提供ChatGPT服务,随后又及时引入DeepSeek服务。在大模型推广之后,岭大的数字化教育不仅覆盖到理科的教师和学生,还深入到文科如社科、经管这些学科的教育当中。”这一举措让数字化教育深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为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数字化手段,学生获取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也创新了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品质。
在数字时代,博雅教育面临著新的机遇和挑战。秦校长认为,博雅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拥抱AI技术,但同时要明确AI的服务本质,即AI要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此,秦泗钊分享了一个故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一个德国后裔村落(Amish Community),至今还保持著不用电、使用马车的生活方式。这种回避技术发展的模式也可以是一种博雅教育的模式。但在数字时代,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AI打交道,岭南大学的教育模式是让数字教育成为博雅教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拥抱AI技术。”但他同时强调,AI技术不能脱离人的需求和人文价值观念而盲目发展,人在科技发展中必须处于中心地位,掌控技术的发展方向。比如制定政策时,要考虑技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避免部分群体被边缘化。
基于这样的价值观,秦泗钊引领岭南大学创立了“新能源、新材料、新数字、新人文”的文理融合发展理念,在教育和研究中注重将技术与人文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生成式AI革命目前并不是广泛的工业革命,而是一场人文技术革命,或者叫认知系统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如何产生知识、利用知识、分享知识。”秦泗钊果断地说,岭大最应该做的就是尽快拥抱这场革命,将数字教育深度融入传统教育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岭南大学有著深刻的思考和明确的方向。其一,数字时代带来了学习方法的革新,AI可以作为助教辅助教学。其二,岭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AI技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探索AI无法替代的能力,鼓励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创新。其三,在学科规划和教学内容方面,岭南大学会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淘汰过时课程,加强与新兴技术和社会热点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师队伍中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强调与时俱进的观念与教育责任。其四,AI是有价值体系的。随著AI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秦泗钊指出,“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个人价值体系,尤其是形成属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因此,岭大始终坚持并不断强化中国的价值体系加上国际化视野的博雅教育模式。“我希望岭大教育出来的人在德育方面有丰富的体验,如果把孩子送到这里,他就能够感受到中西融合教育体系的魅力和多样化的教育成果”,秦泗钊坚定地说。
打破学科壁垒 开拓文理融合的创新之路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文理分科的鸿沟长期存在,不少人习惯于将理工学科视为“硬核”能力的代表,而人文学科则被边缘化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秦泗钊校长对此不以为然,他指出,仅从技能层面切割文理科的价值,无异于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拆解成零散碎片,不仅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秦泗钊上任岭大校长之初,便提出“四个融合”战略——加强文理科融合、传统与数字化融合、学校历史与现实融合、与内地及大湾区融合,其中文理科融合被视为推动教育创新的核心引擎。他强调,“博雅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德育贯穿教育全过程,一个真正受过高水准教育的个体,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更需具备对人文、历史、哲学的深刻洞察,而这种综合素养的养成,必须依赖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支撑。
秦泗钊以自身的学术经历为例,生动诠释了跨学科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他从自动化专业起步,转向化工领域攻读博士学位时,面临知识体系的巨大转变。凭借扎实的数学功底,他日夜埋首图书馆,突破化学化工领域的技术壁垒;毕业后,他在化工自动化、晶片制造等工业领域积累实践经验,又敏锐捕捉到数字技术、AI、大数据等前沿趋势,主动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这段跌宕起伏的求学与职业历程,让他深刻体会到:打破学科边界不仅是个体突破职业天花板的关键,更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必由之路。
放眼当今学术与产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秦泗钊指出,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得以转化为统一的数字语言,为跨学科研究铺平道路。以大语言模型为例,其应用范围不仅覆盖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领域,更渗透到人文社科研究、艺术创作乃至商业决策中,推动各学科呈现“收敛-扩散”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专业领域的研究向核心技术汇聚;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又衍生出无限的跨学科应用场景。
在秦泗钊的带领下,岭南大学充分发挥博雅教育的传统优势,将跨学科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学校构建了以跨学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岭南高等研究院及研究生院为核心的交叉组织架构,形成了从基础教学到前沿研究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岭大打破专业壁垒,鼓励学生跨领域选修,如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融入历史研究,或结合社会学理论探讨科技伦理问题,培养学生在多元知识碰撞中形成创新思维。
为夯实跨学科研究的实践基础,岭南大学还搭建了多个特色研究平台。其中,“数字人文实验室”聚焦AI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开展古籍智慧解读、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项目;“生物科技与社会创新中心”则围绕基因编辑、医疗伦理等热点话题,组织生物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展开跨界讨论。这些平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与行业前沿接轨的机会,更催生出一批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秦泗钊坚信,在知识爆炸与技术飞速反复运算的时代,跨学科发展将为学生开启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岭南大学正以文理融合为突破口,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思维广度的复合型人才,让博雅教育在跨学科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立足地缘优势 铺就融入大湾区的发展之路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岭南大学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战略性视野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秦泗钊谈及学校的地理优势时满怀信心:“岭南大学是距离大湾区最近的香港高校之一,便捷的交通网络让这里成为链接粤港澳的天然纽带。”昔日因偏远受限的屯门校区,如今凭借区域交通基建的升级焕发新生——30分钟直达尖沙咀,20分钟通达深圳,通过跨海隧道抵达香港机场仅需20余分钟,至深圳机场也不过50分钟车程。这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更为岭大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打开了战略通道。
学校以深圳为战略支点,构建了多维度的区域合作体系。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与前海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院)相继落户,成为衔接学术研究、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这些研究院聚焦大湾区产业升级需求,围绕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前海研究院发挥岭大人文学科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跨境文化产业合作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未来,岭大计划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拓展更多教育基地,甚至规划兴建新校园,进一步深化区域教育合作网络。
在促进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的实践中,岭南大学创新打造了多层次交流平台。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联合举办的创新夏令营已成为品牌项目,每年精选15名香港学生与内地学子组队,开展为期两周的创新实践。秦泗钊介绍道:“这个夏令营采取香港-北京交替举办模式,学校全额资助学生参与,旨在让香港青年深度体验内地创新氛围。”夏令营期间,学员们不仅参观中关村创新园区、深圳科创企业,更围绕大湾区发展议题开展联合调研,在深度互动中消除认知鸿沟。2024年的香港营期间,两地学生共同完成的“大湾区跨境数据流通机制”研究报告,获得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交流活动的实践价值。
岭南大学还将博雅教育特色融入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内地高校建立博雅教育合作,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教师培训等交流活动,共同探索适应大湾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共建方面,岭大与深圳大学合作开设跨校选修课程,整合香港的国际视野与内地的实践资源,培养学生的区域发展战略思维。此外,学校还面向大湾区中小学教师开展博雅教育工作坊,推动先进教育理念在区域内的普及。
面对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机遇,岭南大学主动谋划布局。屯门校区作为北部都会区的“西大门”,与即将重点开发的洪水桥新发展区仅一站之隔。学校积极与屯门区政府、洪水桥建设项目组展开战略对接,计划在三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共建“北部都会区人才培养基地”,围绕智慧城巿、生物医药等产业需求定向输送专业人才;二是打造跨境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深圳光明科学城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三是策划“大湾区文化论坛”,发挥岭大人文学科优势,推动区域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融。
在秦泗钊看来,岭南大学融入大湾区不仅是地理区位的天然选择,更是一所高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战略担当。通过构建“学术合作-人才交流-产业联动”的立体化合作体系,学校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大湾区建设注入创新活力,同时也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岭大道路。
坚守教育初心 探寻教育本真的强国之路
2019年10月,正值香港至暗时刻,在外部势力的蛊惑与扰乱下,香港社会黑暴肆虐,人心浮动,前路不明。秦泗钊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选择与美国所有项目作出完全切割,毅然决然从美国返来香港,而那时也是他在美国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当时为何选择回国,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国家的发展和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作为一批有机会在国内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并有非常好的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人,在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采访中得知,秦泗钊是岭南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上首位以理工科背景出身来执掌岭大的校长,当然这也得益于其跨越多个学科不拘一格的治学经历以及丰富的个人阅历和个性特质,“我对人文、历史、文学甚至戏剧、电影等各方面的艺术体会比较深,看得也多,学得也多,这些都是我自己主动去丰富的个人阅历”。
目前岭大有学生大概7,700人左右,秋季新学期开学后会达到8,000多人。在秦泗钊来之前,岭大学生只有5,000余人,经过两年发展增加了50%。“再过两年,我们希望达到1万人规模。”秦泗钊畅想著。
参观中,靠近校门有一栋十分气派的多层别墅,这是历年来学校给校长专门安排的个人寓所。秦泗钊来校后婉拒校方安排,建议将其作为会让接待中心使用。今年恰逢岭大屯门校园启用30年,谈到岭大的校园设计,秦泗钊表示,“校园当时的设计像一个巨大的四合院,完全参照宋代书院。在这里,一出门老师与学生就能遇见,这是大学文化交流的基础,大学校园并非越大越好,适合师生交流,才是最好的。”在发展中,岭大始终秉持中国书院式的教学传统,以小班教育为主,其本科生的上课人数每班平均21人左右,方便师生充分交流。
展望未来5年,秦泗钊对岭南大学的发展充满信心,“能适应变化的物种,它才能活下来,而且会越活越好”。他表示,“岭南大学的发展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各部门、同事之间齐心协力,形成了一个高效、专业的团队。为了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岭南大学推出了‘岭大60全球学者招募’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学校招聘60名世界顶尖人才,以庆祝2027年香港复校60周年。目前,该计划已经吸引了全球4,000多人申请,竞争十分激烈。秦泗钊希望岭南大学向香港的兄弟院校看齐,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教育品质,坚定不移地推进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博雅大学建设。
秦泗钊始终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希望回归教育本真,“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国家需要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岭大致力于探索博雅教育的发展模式,希望能为国家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补充”。目前,我国每年培养超过1,100万大学毕业生,而接受博雅教育的人数却相对较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岭大将进一步加强与内地高校的合作交流,参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研究,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秦泗钊表示:“岭南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在香港的独特优势,汇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书写属于岭南大学的精彩华章。”
采访结束后,秦泗钊专门安排大家来到学校的少雪斋艺术展览馆欣赏全新瓷器、漆器珍藏展,亲身感受岭大的人文教育风采。从展览馆出来的时候,记者偶遇来自英国的两兄妹,哥哥表示,在这里学习了一年之后,感觉学校氛围非常自由,香港也非常安全,所以,跟父母协商后,把自己的妹妹也一起带过来学习,“岭南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世界先进的,在这里,我们能够体验到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感受中国教育的人性化温度”,兄妹俩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