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恒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员、博士
马绍良先生是香港教育界响当当贡献卓著的人物,他二十岁出头就断言「要搞好香港,应该从教育做起」。他立此为职志,便为这件大事持续实践奋斗,一路从担任中学教师、多间中学校长这些点,转战至香港政府任教育统筹局总主任、首席助理秘书长,领导了全港教育信息技术推广这个面,成功将繁琐的教育行政事务信息化、数字化。2003年,因工作过劳,罹患严重耳鸣恶疾,无奈之下提早退下岗位。休养一年之后,他又从政府教育这个面上,切换回了学校这个点,热心加盟香港凤溪教育机构,推动创建凤溪创新小学,成功把整个校园资讯科技化。该学校在教育信息技术运用上独树一帜,被微软公司确定为全球12所、亚洲唯一的「未来学校」。他凭著自学成才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在香港教育界闯出了一片天空,打出了自己的天下,为教育事业作出独特贡献。

一、要搞好香港,应该从教育做起
马绍良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学1969届崇基学院数学系校友,1973届教育学院物理辅修。他在青年时期就深耕厚植家国情怀,上大学时,他透过《中国学生周报》《大学生活》的活动,认识了一群志趣相投、关怀国事的朋友,1968年担任崇基学生会的时事委员会主席时,是香港争取中文为法定语言运动第一阶段高潮的「崇基集会」推手之一。后来还和一众文化界朋友,在九龙塘租了一间旧屋,改为「创建」学园,开班授课,搞讲座,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唤醒年轻人的民族意识、国家感情。他常常与朋友一起在村屋里通宵达旦讨论国事,开阔思维视界,也令身边的年青人对「认识祖国、关心祖国」的观念有新认知、新高度、新境界。
他因大学辅修物理,爱好电子工程,业余坚持自学成为香港第一代「IT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计算机还未盛行,他已无师自通学会了计算机常识。大学毕业第二年,他便加入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成为会士,并借著学会的不同刊物资料,增长计算机专业知识。他说,「我自小就喜欢电子,大学时辅修物理,可以说是个人与计算机一同成长。」1990年,他到天光道中学任校长,一年后又被委任为维多利亚工业中学校长。在学校里,他致力推进校务行政运作计算机化,将繁琐的教育行政管理事务数字信息化。
或许是他在学校开展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声名远播,不久就被借调到政府教育署当了一年没有学校的校长──一级校长(信息系统),专责提供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及行政管理计算机化计划中有关前线专业运作的程序设计,此举得以提升了香港教育界在信息科技运用上的突出地位。1999年,马绍良获任了教育统筹局信息系统科首席教育主任,全面负责推动全港的信息科技教育,他除为所有学校提供信息技术基建,还负责培训教师。为迎接资讯科技时代的到来,他带领属下将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变成网上版,使校内外的老师都可以在网上看到及操作。马绍良最引以为豪的是「教育署整个计算机系统、网络铺设,都是我组同工一手包办的!」在他及同侪的推动下,香港教育全面迈向资讯科技时代,大大提高了教学及行政效率。由于资讯科技的专业造诣及工作业绩,他一路晋升担任香港教育统筹局首席助理秘书长(学校发展),并全面负责推进校本管理政策,推动了香港教育全面迈向数字科技时代。他还与中文大学黄宝财教授一起创办了香港信息教育城网站。
马绍良先生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未来胸怀,对教育一腔热血,其教育理念既有普适性又有前瞻性,认为政府要著重搞好教育基建,让市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平等向上流动。在信息科技的运用推广方面,马绍良先生胜过不少年轻教育工作者。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信「要搞好香港,应该从教育做起。」
二、让教育插上资讯科技翅膀,办成亚洲唯一的微软全球「未来学校」
在香港新界上水凤溪一带,与深圳一河相隔,可远眺对岸深圳的高楼林立,一派都市热闹景象;而上水这边因港英时期将其辟为边境且限制了开发,恰好保留了众多树林和宽阔草地的郊野风光,即使在冬天也景色秀丽怡人,自然宁静。穿行在上水郊野,如同置身森林草地的郊野公园,真是个上风上水的好地方。
凤溪本地居民廖姓家族,乡贤廖正亮先生为人勤勉,志趣高洁,也曾担任该村村长。廖先生以乡邻利益和发展为重,对村民关怀备至,深受乡亲拥戴。他营商致富后,锐意弘扬先贤心愿,热心教育事业,在同族各家捐赠及集体购置的土地上兴办学校,继承先贤早在1932年便创办的凤溪小学,后来一路发展至今有两所中学、三所小学和一间幼儿园的凤溪教育机构,均是公营学校。
2004年,马绍良先生出任凤溪公立学校总裁一职,工作重点之一是倾力打造凤溪创新小学。2007年凤溪创新小学与微软合作,2009年正式收生。马绍良先生与这支有创新活力的教师团队,努力开拓教育信息科技,成功被微软公司确立为全球12所「未来学校」,成为香港信息技术运用先锋学校。

2013年1月,受马绍良先生的邀请,我有幸参观凤溪创新小学。踏足校园,果然名不虚传,该校是本港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于教学最全面、最彻底、最前沿的学校,整个校园数字信息网络化。全校每位学生均携带笔记本电脑到校上课,课堂上无纸质印刷的课本,无作业本。教师也一改传统的粉笔书写而用鼠标点击,无需担心「吃」粉笔灰。传统的黑板改为电子投影白板,兼书写投影两用。整个校园安装了50个WiFi网点,学生可在校园任何一个角落学习、做作业。教室则是一个真实空间加上网络空间组成的学习社区,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听课、完成课堂练习,老师可以即刻在电子白板上统计出作业的正误,大大节约了批改时间,提升了效率,学生瞬间知道问题答案及学习成效。
马绍良先生说,「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方兴未艾,未来必定是一个发展主导趋势,我们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未来的学习平台」。基于这些理念,学校将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特色发展重点。在这所创新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及课堂练习都在每学年开学前,由学校统一免费安装到笔记本计算机上了。这些电子教材是学校与出版机构联合开发,教师参与电子课本的设计,所以可以免费使用。该校更与信息、出版企业连手打造了全方位电子学习伙伴,微软、英特尔、电讯盈科、联想、华硕、数码通及牛津大学出版社、新亚洲出版社、现代教育研究社等大型信息技术公司和出版机构与学校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教材开发。因此,小学生在六个学年里只需要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不需要其它花费,大大节约了教材和学习文具的开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网上互动备课,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学习进展情况,学生可以不受书本、课室及时空限制。马绍良先生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我们不强迫,但也不阻拦,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让学习更自由、更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的本意还是掌握知识、创新知识,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作为辅助」。

三、守护全人教育不拘一格,把握育人本质行稳致远
十多年来,我一直清晰地记得凤溪属校的硕大草地及周边环绕的树丛。时隔十二年后,我重新联系上了马绍良先生,对凤溪教育机构来一次回访,受到了马绍良先生及办学机构热情接待。76岁的马绍良先生亲切热情、老当益壮,他还兼任著凤溪董事局资深顾问暨荣誉校董,及凤溪廖万石堂中学校监。当天与凤溪教育机构董事局主席廖瑞彪律师、副主席廖立志先生、凤溪第一中学曾美月校长、凤溪廖万石堂中学候任校长朱国辉先生、凤溪第一小学朱伟林校长、凤溪创新小学刘丽清校长、凤溪廖润琛纪念小学谢盛业校长、凤溪幼儿园梁文珊校长等一众老友新朋畅聚攀谈、其乐融融。

凤溪属校以「谦、信、勤、敏」为训,实施德、智、体、群、美全人教育,深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就如天上的繁星,不论大小或形状,都有其独特过人之处。他们还与家长携手合作,发掘孩子的亮点,让学生发光发亮,星光闪闪,照耀人生,把握未来。凤溪师生认同「凤溪人」这一身份,学生个个生龙活虎,志在成为国家栋梁。以凤溪创新小学为例,该校每个年级共四个班级,分别以「正、心、立、本」四字命名,学生文明教养良好。回想十年前我曾在「五立」班观摩了一堂中文课,进课室时学生起立欢迎,向校监、校长和嘉宾问好,离开课室时又起立欢送与祝福。课堂学生踊跃,气氛热烈有序,学生通过击手掌左两下、右两下来集中精力,导入一个新议题。值得一提的是,自由发言环节学生都会走上讲台,谈吐自信大方。
凤溪属校校园数全港最美之一,有很大很宽敞的操场,漫步校园让人心旷神怡。四间学校汇成片区又各自独立,各校教学楼都被整片的大草地和树林环绕,草地如毡,林木参天,林中更有野草花烂漫。引人注目的是凤溪校园草地让人难以想象的大,一二个足球场在这大片的草地中看起来也不过是个大补丁,五个篮球场在树林中显得不怎么起眼,整个校园四处皆是平坦连绵的草地,尽情拉伸了空旷的校园。大概是由于学校拥有难得的自然空旷和资源禀赋,学生可以开展足球、高尔夫球、射箭和攀树为特色体育运动项目。马绍良说,我们对人才的评核应不拘一格,比如攀树作为一项体育特色运动也是偶然发现的,该办学团体属下一名中学生学习成绩平平,课间攀树却出奇的快,后来老师组织一些学生比赛,他拿了几次冠军,毕业后便被电力公司招聘,担任公司经理专职训练拉伸电缆的工人,会攀树也使他成为了人才。攀树现作为健身和逃生的一项特色体育项目,受到学生欢迎。这里的学生攀树是先把一条绳子投射到树叉上,晃动绳头再拽紧,学生顺著树冠拉著绳子往树干上攀,一棵两三层楼高的大树,只用十多秒钟就上去了,令人叹为观止。在这所学校见不到瘦弱的孩子,也没有体型偏胖的学生,没有小驼背,个个体格健壮,面容阳光,彬彬有礼。我们参观校园是正值学生大课间30分钟休息,孩子们在广阔的草地上自由畅快地奔跑嬉闹,尽显天真乐趣。
马绍良先生对教育的本质内涵有著自己的理念和主张。他认为,基于现代信息科技,包括现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用,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线学习探究,传统教艺与人工智能的叠加,课堂空间和容量大大拓展。面向未来的发展,要让人工智能促进学与教的成效,在培养人才上发挥独特作用,有必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将人培养为有健康的心智,谋生的能力,能传承社会文明,对社会和他人有承担;而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随时代变迁和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智慧科技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对知识大爆炸时代的适应,对未来人才素养要求的适应,它让课堂的广度、深度、宽度及容量得以扩张,学习的时空及组织方式也得以改变,但真正把信息科技恰当运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有赖于开发出好各个年级的课程教材和学习数据库,有赖于教师的精心有效地组织和巧妙的运用。二是处理好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人工智能必竟是技术范畴,无论设计的再好,它也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程序,即使程序的内容全部掌握,也只是一种数量,是基于大模型的知识生成,情趣及想像空间永远不及人的本身。而教育要培养人的生命情趣,让人的生命更丰盛,让精神更自由,生活更有诗意,对社会更有爱心。由此,在教育中进行情感的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就比如一堂语文课,除让学生掌握字、词、句及课文大意之外,还要让学生有情感的共鸣,道德的提升,要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语感、滋味、文脉和神韵,而不局限于为知识的掌握去做些习题对错的刻板游戏。其它学科也同样要挖掘出知识之美及生活之用。一言以蔽之,学校教育要融情汇智,人文与科技互补,让生命臻于大美、止于至善。三是处理好知识的传承与运用创新的关系。学校教育是知识得以保存、传承的地方,更是知识创造的场所。在学与教的互动方面,就不能恪守既定的程序,而要开辟学生创新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阐发学习心得,把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如果不能开展实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学习,至少可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齐头并进。学生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未来学校。


马绍良先生说:「人必须再教育」,也即终生学习。他离开政府后服务凤溪教育机构至今有21年,加上其他学校及政府教育局,悠悠五十余载的教育情缘。这五十年,他从学校到政府,又从政府到学校,点面切换,初心不改,作育英才,贡献不凡,他是推动香港教育界技术变革的一大功臣。